1月24日,“上海市徐汇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与会者围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长三角文化消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等展开研讨。 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培育工作于2016年6月正式启动,旨在激活和释放文化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上海是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之一,徐汇区则是上海建设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核心承载区。 会上,徐汇区文化局、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徐汇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研究报告》。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士林指出,“十三五”以来,徐汇以打造新地标、培育新品牌、营造新环境为引擎,深化商业业态调整、优化消费环境生态、提升文化消费能级,成为打响海派文化品牌的重要主体功能区,为打造高品质海派生活体验区提供重要支撑,有力支持上海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示范城市。其中,重点布局徐家汇、徐汇衡复和徐汇滨江三大特色文化功能区。徐家汇文化功能区的定位是再现中西文化交流重镇风采,徐汇衡复文化功能区的定位是树立历史与当代完美融合的“衡复样本”,徐汇滨江文化功能区的定位是塑造世界级艺术西岸新地标。 眼下,不少地方为促进文化消费,多采用补贴方式。但很多时候,补贴虽能一时刺激消费,却不能持久带动。对此,报告负责人、徐汇区文化局党委副书记金建红表示,未来徐汇区将重点研究文化消费补贴提质增效新思路。主要设想有:一是尝试改变“徐汇补贴贴徐汇人”的文化补贴工作思路,探索用身份证替代工会卡的新模式;二是转换方式,探索建立以场馆为主要平台促进文化消费补贴新机制,由过去的“贴市民”转换为“贴场所”;三是拉长时间,在对前一年“文化消费季”政府补贴精准测算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文化消费补贴总量,探索由贴消费季变成贴全年的新举措;四是加大文宣,以出新作品和更好地转化为产品和商品为重点,运用政府文化补贴手段,加大徐汇文博、非遗类文创产品宣传力度,探索推进其消费增长的新方式。 细分市场下的文化消费,如何成为一个新增长点?与会专家认为,要加强对文化供给侧的研究。 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高小康教授认为,文化消费对文化供给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不仅要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培育文化消费的意愿、品位,注重场景营造,使文化产品生活化,也就是真正进入市民生活,影响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文化消费应注重体现“新城市美学”,要把发展的科学性和美学意义融合起来。同时,在不断发展创新的城市文化中,需要有集体记忆的凝聚作为市民情感认同和审美体验的根据,这种精神价值通过活化传承,才能构成城市人文价值的活力与社会凝聚力。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城市品牌与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眭谦教授指出,引导文化消费离不开品牌打造。品牌打造需要有步骤、分层次打造。徐汇区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区建设中,应注重区域品牌的塑造,通过设计和传播手段,进一步梳理和挖掘文化资源,彰显文化优势,以独特区域品牌定位,在消费群体的头脑中,构建起一个高品质消费的独特印象,从而强化本地区的文化消费形象,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文化消费的吸引力。同时,要注重不同街区特色的营造,结合街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消费特点,以人为本,通过城市更新、空间改造,改进提升环境设施,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富有魅力的街区品牌,增强消费者的精神满足感和良好的消费体验。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指出,针对文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相对分散、配置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徐汇区研究制定了《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打通了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消费的界限,明确了文化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文化场馆、特色文化品牌活动、非遗活化传承、文化内容创作、各种文化平台、创新板块均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通过这些探索,徐汇区把多项文化扶持基金合而为一,规范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保障了文化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和高质量运作,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本次会议由徐汇区文化局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承办。来自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相关部门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