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桥街道通过走访调研,成为全区长宁区第一个实现整区域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第一个实现居民区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全覆盖的街道和第一个实现“两网协同”一体化全覆盖的街道。辖区内42个居住小区均已推行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实现覆盖率100%,42个小区居民支持率均超过95%、投放准确率基本达到98%、破袋投放率达到95%,日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40%-60%。对此,程家桥街道在工作实施中获得如下心得:
01、怎样缩短居民与垃圾箱房的“距离感”?
传统的垃圾箱房往往给人脏乱的印象,居民扔垃圾常常一扔即撤,有的还像投“三分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缩短居民与垃圾箱房的“距离感”,实现生活垃圾“四分类”,程家桥街道结合调研情况,因地制宜,提出了垃圾箱房的“美加净”变身计划,“美”化外观;“加”装水斗、雨棚、休息间等便民设施;保证箱房洁“净”。
为了努力让居民群众对垃圾分类“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程家桥街道做出以下举措:
1.通过“党员带动骨干,骨干带动楼组,楼组带动片区”,开展点、线、面立体宣传,结合区域内外籍人士占一定比例的特点,专门制作发放英文版宣传告知书,入户宣传率和居民知晓率均达到了100%。
2.同上海市西区邮政所携手制作了上海市第一套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明信片。
3.组织机关干部、社区文艺团队编排垃圾分类情景剧,将垃圾分类宣传到社区每户家庭。
4.设计干湿分类垃圾桶,送到每户居民家中。
5.在所有试点的小区中设立公示栏,公示每天垃圾的减量情况和分车运输干湿垃圾的时间等。
02、定时定点还要定什么?
1.定人
在实践中如何将“两定”的工作要求落地生根?比如,如何落实推进区“两网协同”工作?垃圾分类试点初期谁来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投放习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定人”。为此,街道落实“两网协同”工作人员一人一箱房,倡导属地化用人原则。
2.定类
组建由居民区干部、党员骨干、楼组长、居民代表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协助居民准确分类。
3.定制度
街道在总结上航新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小区的特点,先后制定了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台账登记制度、数据分析制度、减量公示制度、固守巡查制度、监督考核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定类、定人、定制度”的“五定”工作模式。
03、垃圾分类需要copy不走样吗?
通过走访调研,街道摸索出垃圾分类工作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在复制推广上航新村垃圾分类成功的经验模式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小区不同特点,不搞“上下一般粗”。
在街道层面,先后制定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整体方案、整区域推进工作方案,做好整体谋划。
在居民区层面,要求各试点居民区在垃圾投放时间、垃圾运输时间、垃圾箱房的设计、志愿者的组织规模等方面,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如在厢房建设上与小区风格一致,形成“一厢一特”。在有条件的垃圾箱房边设置“爱心休息站”,为道路保洁人员在工作间隙提供服务。
离机场较近的小区,依托街道航空行业党建联盟,发动相关单位改善箱房硬件设施、制作宣传版面,携手相关单位做好小区内居住职工的宣传发动。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街道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多措并举,破解了工作中的难题:
1.通过划分区块分片包干、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共建联建携手推进的做法,破解大型居住区垃圾分类难题;
2.搭设双拥平台、自治平台和交流平台,破解无物业小区垃圾分类难题;
3.创新“三种箱房”设置模式,搭建简易箱房、打造共享箱房、探索智能箱房,解决垃圾厢房硬件缺失问题;
4.依托涉外物业,组建志愿团队,开展文化服务,积极在涉外小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04、垃圾减量线代表着什么?
新鲜感下降,疲劳度上升
在调研推进垃圾分类中,街道对每一个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都进行日统计、周分析、月汇总,发现一些小区在试点垃圾分类第二或第三周的时候,垃圾减量线就会出现波动,有时还会下降,通过分析,是由于居民投放的新鲜感下降了,疲劳度上升了,于是在后续的试点中对这一阶段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再动员、再发动、再巩固。
垃圾减量线和居民区的治理水平成正比
通过垃圾分类,既检验治理之成效,也倒逼治理本领的提升。街道党工委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加强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力、社区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来抓,依托2017年底成立的航空行业党建联盟的平台,主动协调区域单位共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并以此带动其他社区治理项目的推进,提升了社区共治的能级和内涵。一些居民区以垃圾分类为抓手,成立了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推进了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工作合力。一根垃圾减量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根社区治理线。垃圾分类看似是围着垃圾转、围着垃圾箱房做文章,其实是围着民心转,实质是党建引领下的居民思想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一个过程,而认同的关键就是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过程。
05、社区做几个垃圾分类点就够了么?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社区环境变化显著,有的居民从不理解到理解,甚至主动做志愿者;有的小区“垃圾角”变成了居民的“聊天角”;有的没有试点的小区居民看到试点小区的明显变化,主动要求试点。
现在市区推进垃圾分类的氛围越来越浓,百姓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市区有关街镇都在积极探索,都有很好的做法值得街道去学习、去借鉴,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去探索、去补短板。街道必须用“三心一针”工作要求将工作做得更为扎实。
垃圾分类工作垃圾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既要“做”,又要“做出来”,更要“做下去”,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信心和耐心,只要坚持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就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