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门神写春联看年画 上海市群艺馆喊你回“家”过年
2019-1-26 16:02:42发布65次查看
图片说明:“知‘住’常乐”——第十三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如约而至(图片均由上海市群艺馆提供)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26日报道:锣鼓喧天、狮舞绣球,玩着杂耍的“猪八戒”正背着媳妇往家赶,转碟、顶缸、柔术赢得众人连声喝彩;剪纸、糖画、面人等民间手工艺摊前熙熙攘攘;市民排队等待领取春联挂在家门上,孩子们正在学写“福”字……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里喜气洋洋,“知‘住’常乐”——第十三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如约而至。
海上年俗风情展已延续十多年,每年从小年前后开幕延续至元宵节,几乎跨越了中国人过年习俗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文化上海云协办。
今年的年俗风情展以衣食住行的“住”为主题展开。《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家”蕴含着百姓心底最朴素的情感。本次展览根据最原始的“家”的含义,从中国人过年扫尘(陈)、祭灶、贴春联、窗花等家居环境整理装饰开始,将一楼展厅空间布置成大家居住的房屋,围绕着年俗发生的事件和相关物件所在的空间秩序一一铺陈,二楼白厢展厅则是猪年生肖展,从“家”字的演化到猪年生肖知识、邮票、成语、绘本以及相关的衍生品、互动游戏等,关于猪的知识和文化你都能找到。逛完两个展厅,你就会找到“家”的感觉了。三楼的团团圆圆照相馆虚位以待,市民们可以在立体剪纸创作出的冬季美景中照个团圆照。
“一楼主展厅共分七个展区,也是家中的七个空间。在展品的选择和具体布置中,力图营造出过年家家户户热闹的氛围。”联合策展方大灶建筑的申童介绍,市民穿过展览序厅走进对上海民居有着较深影响的“江南民居”,门厅上贴着门神、春联;走进“家门”,屋内江南民居窗格上贴着剪纸窗花;“厨房”的灶台上摆放着除尘用的鸡毛掸子,墙上贴着灶画,正在祭灶,辟邪除灾、迎祥纳福;“中堂”里的八仙桌上摆放着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齐聚一堂,共度除夕、守岁,寄寓来年;在出“门”的两侧展厅里,摆放着财神爷,人们在正月初四祭拜财神,用震耳的鞭炮声迎接财神爷的到来;在“屋外的院落”里,已是闹元宵的时节,花灯已亮,只等人约黄昏后。
民间收藏家收藏的红包、年画、酒具等与年俗相关的老物件,同时呈现在市民眼前。墙上的展板图文,将过年习俗、年庆典故、年庆活动、祭灶礼仪、剪纸文化、年画文化等融入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介绍之中,将年俗与建筑的文化知识普及给广大市民,让传统的记忆永不消逝。
城市规划师李文墨为此次展览提供了44幅年画藏品,基本上是上海地区曾经出现过的年画。因为工作关系,李文墨几乎走遍全国每个省区,在历史村镇的田野调查中,逐渐对民间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年来,他从研究角度成系统地收藏年画四千余张。
“贴门神的仪式感很强,腊月三十的早上,大人带着小孩,其乐融融。小时候,父母用面做糨糊,带着我们贴门神。”回忆起儿时的时光,李文墨十分感慨。据他介绍,根据空间和年俗内容秩序,年画分为六类分别挂在“家”的不同位置:序厅年俗节庆、大门上的门神、祭灶的灶君、中堂守岁、迎财神和放鞭炮闹元宵年画。
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将从1月26日延续至2月24日。过年期间市民们除了观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还准备了众多互动活动。如1月27日的“海派年俗讲座:趣说对联”、“木逢春——雕版印刷技艺”讲座,28日的中式大富翁游戏。从年初二到初五,新春音乐会、“乐侃迎新春辉焕迎新年”九乐堂新春专场曲艺演出、欢乐皮影戏、“富贵嫂”谈谈滑稽戏的起源等系列节目陪伴市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为配合今年的海上年俗系列风情展,“丝路壁画艺术展”将于1月29日至2月24日在上海三山会馆展出,选取了与年俗相关的壁画,让市民从另一个角度领悟中华民间艺术与年俗的魅力。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