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美好新华改造进行时:让"老地方"有了"新腔调"
2019-1-26 10:53:26发布55次查看
“阿拉迭则电话间,现在覅要特灵光哦!” 64岁的叶朋豪在新风邨住了一辈子,看着现在明亮整洁的社区会客厅,心里满是欢喜。
他口中的电话亭位于小区弄堂口,面积约20平方米,原为工人新村的小卖部和电话亭,自从家家户户有了电话后,无人管理的电话亭就成了居民们堆杂物的地方,同时也是邻居间唠嗑的场所。
让老叶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存在了20多年的“老地方”在去年突然华丽转身,变成了温馨的“睦邻微空间”,其中还设置了意见箱、留言板、交换角。与它一起更新的还有斜对面的垃圾箱房,一个充满设计感的不锈钢箱体将垃圾分类和“工具间”功能整合,多彩的颜色及图标给社区添上了新景观。
改造一新的睦邻微空间是全社区的公共会客厅(摄影:陆骏健)
这是长宁区新华路街道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从居民区、旧厂房、商务楼宇到沿街路面,让更新项目既美观又符合百姓的需求,使“老地方”焕发新的生命力。
微更新带来新活力
说起新风邨的改变,不得不提到一群年轻人。设计师何嘉就住在这个小区里,他发现位于小区弄堂口的电话亭空间非常狭窄,进深仅1.3米,却是小区中唯一的室内公共空间,每天路过那里,他都感受着人们愿意聚集在此地交谈的热络与人车混行的促狭。
“能不能通过微改造让这里变成属于全社区的温暖空间?”何嘉的想法与街道一拍即合。
很快,街道自治办为这个“微更新”项目立项扶持,何嘉所在的社会组织也为项目引入了社会资助。
在设计改造方案的过程中,何嘉和设计师团队一共组织了4次讨论活动,其中还包括一次约1/3业主家庭参与的“开放式”探讨。“居民们对自己身边的公共空间有了话语权,可以提需求,还可以对设计师的不同方案进行投票,自治活力在这个具体项目中得到了释放。”梅安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陆东昇说道。
新风邨内焕然一新的睦邻微空间(摄影:刘松恺)
老地方变身新地标
位于中心城区的新华路街道历史底蕴深厚,辖区新华路是上海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时历史名人名居多、保护建筑多。换言之,新华路街道“老地方”多。2017年上海市政府出台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新华路街道抓住契机,盘活了辖区内不少老旧厂房和楼宇。上个月刚刚开工建设的新华农贸市场项目就是一个案例。
新华农贸市场项目规划效果图
原先的新华农贸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小商品”市场,聚集了1000多家商铺,还有一个大型的花鸟市场,其中还有大量的违章建筑。街道花了两年时间清理,主动找企业送上城市更新政策,让企业看到了转型机遇。
街道办事处主任徐海生告诉记者,改造后的新华农贸市场将融合社区公共服务与商业配套等,打造特色景观体验型商务办公区,促进新华路周边功能和品质的全面提升。这其中还包括一个13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菜场,以及1700平方米的社区休闲文化中心。
不得不提的还有上生新所、幸福里等城市更新中的新晋网红地标,多年封闭的工业厂房经过更新改造后,现已成为潮人“打卡胜地”,为充满年代感的老街区注入了“新活力”。
城市更新成就人文新华
去年4月,长宁区提出全面实施创建“美丽街区”两年行动计划(2018-2019年),重点打造四个示范街区,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品质,营造“生态、特色、优美、静雅、和谐、宜居”的街区环境。这其中,新华路街道占了半壁江山(新华路、番禺路+法华镇路)。
摄影:陈毓磊
为满足居民多样多元的需求,去年街道举办了“美好新华城事设计节”,公布了包括新风邨在内的8个点位更新计划,通过增加公共空间、打造慢行体验、完善公共设施、增加绿化面积、改善上下楼道等渐进式的方式,提高居住品质。
根据规划,新华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将通过城市更新、绿化景观环境建设、景观灯光提升等方式,结合周边典雅多姿的别墅群、郁郁葱葱的梧桐树,成就“人文新华”的美誉。
细说
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敏:构建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生态圈”
在城市更新的推进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引领作用,社会动员和协商共治平台载体有效运行,带领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到社区共治中来,让社区共治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未来,我们仍会积极推动城市更新战略在新华落地,以政策为导向,鼓励辖区企业对旧厂房、老园区进行整体空间改造。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生态圈”正在形成,新华正逐步成为一个宜商宜居宜业的魅力街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