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不能做跟着导游跑的游客”
2019-1-24 10:42:00发布44次查看
从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华华”诞生,到世界上首个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建立,中科院神经所是如何做到的?
“有胆识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中科院院士、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说,他2009年力主建立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时,曾一度招来种种质疑。一直以来,研发脑疾病药物用的是传统小鼠模型,但小鼠和人相差甚远。创建平台,正是为了让生理和大脑结构都与人接近的猕猴成为有用的动物模型。2012年,蒲慕明又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攻关克隆猴技术。尽管从2002年起,全球多家知名研究机构开始了这一研究,但一直没有突破性成果。“当时我并没有十足把握。不过,对于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要有创新的胆识。”
原本计划在2020年完成克隆猴目标,没想到研究员孙强领衔的团队在2017年就实现了突破。这项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成果,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中科院神经所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掌握克隆猴技术的科研机构。“论文发表后,本来很担心其他国家会迎头赶上,现在做出生物节律紊乱克隆猴,优势进一步拉大了。”
“科学家不能做跟着导游跑的游客,而要有胆识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蒲慕明看来,要实现颠覆性原始创新,就需要有攻克重大科学问题的勇气。
“这里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近年来,研究员张洪钧一直从事生物节律相关研究,让他感到苦恼的是,最常见的实验鼠,不仅昼伏夜出,而且代谢速率也和人类大不相同。2016年9月,研究团队得到5只生物节律紊乱的基因敲除猴,但由于它们症状程度不一致,依然无法作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017年底,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后,所里在第一时间就启动了生物节律紊乱猴的克隆工作。
“孙强比我小一岁,我们都是大高个,平时很聊得来,合作起来也非常默契。”张洪钧有时会去非人灵长类平台做实验,更多时候是孙强和刘真到岳阳路来,每次见面他们都要聊工作,平时则通过邮件交流。
“这里有最好的科研土壤,去国外任何一个实验室都比不上神经所这个平台。”克隆猴团队核心成员刘真说,他博士毕业时,也犹豫过是否要按照“套路”出国。当被告知只要工作出色,所里并不看重是否有留学经历,他决定留下来。如今,30岁的刘真从去年9月起成为神经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多年来,神经所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才评价指标,这对于不断涌现新成果起到了促进作用。“只要表现出工作能力,就算暂时没有做出成绩,所里也可以给予支持。在一篇论文中,就算不是通讯作者,只要做出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同样可以算做100%的成果产出。”蒲慕明说,科研人员在25岁到35岁是最有创造力的,要鼓励创新环境,让年轻人尝试重大科学问题。
此次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猴及其体细胞克隆猴的相关论文,没有向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投稿,而是发表在中国顶级英文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该杂志创办5年来影响力上升很快,2017年在全球综合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中排名第六,2018年的影响因子排名有望上升到第三位,仅次于《自然》《科学》。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