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国内首部旨在缓解儿童就医焦虑的互动体验剧《住院,我不怕》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演。这部小话剧,脱胎于儿中心与专业团队在2017年首创的系列绘本《我不怕上医院》。从绘本到话剧,缓解儿童就医焦虑一直是制作者的聚焦点。为了呈现良好的效果,儿中心邀请上海李婴宁戏剧工作室担任演出制作方。而导演陆纨君,曾是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猫》的执行制作人。
隔窗互动情暖童心
绘本《我不怕上医院》一套四册,分别是《看病,我不怕!》《打针,我不怕!》《住院,我不怕!》《穿刺,我不怕!》四个主题故事。同样,话剧也是四场独立的演出。演员一边表演故事,一边与观众互动,打破了传统话剧舞台与观众的界限。
《住院,我不怕》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女孩欣欣的故事,欣欣摔伤了手臂,那些打针、抽血、单独做磁共振检查、住院等一系列让她害怕的事情在医院里等着她。她该怎么办?剧中角色分成三个,一个是欣欣,一个是保护欣欣的天使,另一个则是代表病痛的“恶魔”。三个角色会在表演当中停顿下来,在现场“抓”一个观众,“请教”一个问题。
当天,表演在儿中心血液肿瘤大楼四楼病房的中庭进行,现场观众都是小患者和家长。有一个小患者观看表演时,还在打点滴,自然,她得到了演员的“特别”关注,问的问题也最多。然而,记者注意到,场外还有“编外”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原来,因为治疗需要不方便进入现场的小姑娘,看得十分投入……
“我真想要天使的翅膀,太漂亮了!”来自常州的四岁女孩圆圆(化名)站在小板凳上,透过玻璃,专注地看着场内的演出。护士姐姐给她送来棉马甲,妈妈帮她穿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完全没有打断她的欣赏。圆圆正在做化疗,四大袋药水挂在输液架上,输液架就支在她站着的小板凳旁边。圆圆妈妈说:“我们已经住院半个多月了,每天都要挂很多水,孩子就快坚持不住了。这个儿童剧让圆圆忘了烦恼。”
以现代文艺作品传递“无哭声”理念
“孩子就医时的各种不配合,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儿中心始终致力于打造‘无哭声医院’,努力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对疼痛有预判,让家长知道如何鼓励孩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季庆英表示。
为此,2017年,儿中心出版了绘本《我不怕上医院》,通过故事性描绘,使患儿了解就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境,并通过事先干预使孩子主动配合医疗操作,使整个治疗过程变得温馨有爱。绘本推出以来,受到家长们的极大欢迎,爸爸妈妈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载体,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安抚。
李婴宁是第一位将国际教育性戏剧理论和方法引进国内的剧作家、戏剧教师,在儿中心看来,她是将平民化的绘本转化为互动儿童教育剧的最佳人选。据介绍,上海李婴宁戏剧工作室的特色是运用教育戏剧DIE/TIE方法,即改变观演分离的传统状态,打破舞台范围的限制,打破演员和观众的分割,将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变成戏剧活动。
此前,该工作室配合健康教育制作了《我是健康小卫士》系列剧,配合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制作了《创可贴》《合唱团》等剧目,配合公共场所禁烟行动制作了《马莎莎升职记》,配合未成年人禁酒制作了《非诚勿饮》,每一部剧目都深受好评。“《我不怕上医院》系列,是希望通过戏剧体验让孩子感同身受,仿佛每个人都亲身经历了欣欣的成长历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给孩子们与病魔抗争的艰难岁月带去乐趣和勇气。”李婴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