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阴雨多日的上海终于露出了难得的阳光。家住临汾路375弄1号楼的殷老伯忙不迭地穿戴整齐,走到了楼道口。“叮”——他潇洒地挥了挥手中的电梯卡,几秒钟后便坐着电梯到达底楼,身边站着笑盈盈的老伴和女儿。
这位96岁的殷老伯从没想过:有一天,可以手指摁摁,就能到小花园抚抚青草、闻闻花香。曾经,他以为,老年生活就是家中的那一方天地。
在他生活着的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有1.3万名这样的“悬空老人”,因为那些楼梯,阻隔了上下楼的最后100米。幸运的是,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临汾路街道主动跨前,编制了两本电梯加装一门式操作指南手册,更有针对性地助力老房加梯。
得益于此,汾西路261弄、岭南路700弄、岭南路100弄等多个小区内,都有100%征询通过的楼栋。尤其在临汾路375弄内,已有11个楼栋通过了100%意见征询,一些楼栋已经正式启动流程。
诚然,从0到1很难,但从1到n更难,让这个街道探索批量加装电梯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小红书+小蓝书,“傻瓜式”操作指南助力老房加梯
加装电梯属居民自治范畴,如何将居民的“小九九”打到一处,是居民们自己的事;但加装电梯又很专业,对有需求的居民来说都是“元旦翻日历——头一回”。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好文章,让更多“悬空老人”可以走下楼来,临汾路街道决定主动向前、有所作为。
楼梯的位置、类型和梯段方向,适合加装哪一类电梯?房屋结构与道路红线,会不会“一票否决”?周边房屋或小区围墙间的距离,是否影响电梯结构和稳定性?……既有住房加装电梯涉及方方面面,怎样才能让没有经验的居民迅速进入角色?
在收集了各类相关政策、操作流程,梳理了加装电梯的几大关键节点,临汾路街道给出了两份操作指南:《临汾路街道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群众工作指导手册》和《临汾路街道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专业技术指导手册》,也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作“小红书”与“小蓝书”。
“3年前,不少老人就讨论要装电梯,可没经验没能力,最后在街道的支持下,加装电梯圆了梦。”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说,如今有了“小红书”和“小蓝书”,其他居民楼要装电梯,就更有了方向。
知难而上,探索现有住宅电梯加装“量产”模式
加装电梯难不难?难!那么,临汾路街道为何要主动将这样的难事揽在身呢?
在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林伟看来,加装电梯诚然很难,但对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非常重要。临汾的居民以工薪阶层为主,没有足够的能力换房,同时因为长期的居住习惯,也使得许多居民没有意愿换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下楼难已经成为民生痛点。
他说,和很多即时、显性的工作不同,加装电梯周期较长、难度大,是不容易出成绩的领域,至少不是“显绩”,但换个角度来看,加装电梯是一项对基层党建、居民自治等都有助益,也就是说带动性很强,是非常有价值的“潜绩”。他说,因为加装电梯的本质是居民自治的过程,能成功加装电梯的楼栋,不仅整个楼栋的关系更为融洽,居民本身的自治意识与热情也更为高涨。“谁热心,谁能干,谁大度……加装电梯的过程中一目了然。”
以375弄1号楼为例,底层居民从安装电梯中并不能获益,但1号楼102室的老人李明杨却将心比心,主动做中低楼层居民的工作。这加装电梯的种种,真正汇集了群众的组织力,也撬动了楼组文明和家庭文明。
“社会的精细化管理,光靠政府与居委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寻找解答,从小区到社区,还愁精细化的管理做不好吗?”俞林伟如此表示。
2019年,临汾路街道将把支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纳入年度“一号实事工程”,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统一指导、统一推进、统一协调,切实加大基层政府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推进力度,探索现有住宅电梯加装“量产”模式,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体迫切的生活困难,全面改善与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品质。
新时代有新考题,答卷人的初衷不变
“小区管道没煤气,居民群众有怨气,干部群众多通气,安居乐业有福气”——2018年,临汾路街道成立30周年。这段话正源于街道原创多媒体情景剧《答卷人》,在80年代末,街道干部将加装管道煤气作为头号实事多方奔走,为居民通上了煤气。三十年来,考题不断刷新,答卷人初衷不变,答题方法最终还是落实在精细化的社区治理上,体现在一个个和民生有关的重大事项中。
在这点上,临汾路街道除了提升修炼管理内功,更有活跃在社区的党员队伍,遇到事情党员站出来,遇到困难党员来协调,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与影响,各居民区的党建搞得红红火火,不仅搭建了各类协商平台,在推动居民形成共识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毋庸置疑,作为贯穿社会基层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主线,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也成为了破解这类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基层党组织组织能力强不强,基层党建的实效怎么样,民生难事的推进正是试金石和磨刀石。”俞林伟表示,2019年的街道1号实事工程已然定下,就是“批量”推进老房加梯,让更多“悬空老人”可以走出家门。
【“细”问】
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林伟:技术为“针” 管理为“线” “绣”出美好临汾
记 者:2018年是调研年,请问临汾路街道在开展大调研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俞林伟:一是应用“民情日志”进行调研。对辖区3万多户家庭、约8.3万人进行了100%全覆盖走访,整合了调研走访数据、业务系统数据等,形成了集53类身份标签、60类服务标签、10类管理标签的72万条数据的“数据湖”,我们称为“民情日志”。二是集中开展班子蹲点调研。2018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周,临汾路街道党政班子和中层以上干部带队蹲点各居民区,为期一周。
记 者:蹲点调研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俞林伟: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隐性问题。比如,通过“民情日志”我们发现入户调研形成的十大民生问题清单,物业管理、居家养老、小区停车排名前三,意料之中;而临汾1.3万名“悬空老人”,只有200人提出了希望给老房加装电梯,仅仅排在第八。 难道居民不想加装电梯?“谁说我们不想装,是觉得这件事情太难了。”事实上,居民对加装电梯充满向往,但缺少加装信心,所以,观望成为大家的普遍选择。
记 者:去年,临汾路街道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请问临汾是如何通过智能化信息技术解决社区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俞林伟:社区智能化管理是新手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原本因人力、时间所限的“看不见角落”无缝地管理起来。临汾打造的“社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现在24小时不间断运行,覆盖网格中心、综治中心、应急中心等中心职能领域,实现“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过程”管理。我们在安全、管理和服务等20多个场景中部署了上万个智能感知部件,一旦占道经营、井盖破损或者独居老人发生意外等情况发生,指挥中心立即通知有关部门现场处置。
记 者:伴随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和数据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对于基层社区治理将有多方面的帮助。
俞林伟:是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大数据的应用还能够帮助我们更科学合理地去开展决策。这点在街道公共服务的配给上,也能管窥一二。以西泗塘河为界,西面老龄化程度严重;东面中青年人多,托育需求十分突出。立足于 “民情日志”沉淀的数据,我们在河的西面建设了两处综合为老中心,而在东面建设了托育中心,服务好这“一老”“一小”的两头,真正让居民体会到家门口的服务。
记 者:2019年,街道将如何进一步做好社区精细化管理工作?
俞林伟:过去30年,我们一直被誉为老先进、老典型,群众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口结构、居民需求在变化,相应地对于城市管理的要求也在变化,所以我们要把临汾过去在党建、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与现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的领跑优势相结合,更加精细化地管理社区,努力满足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好技术这根“针”,用好管理这根“线”,常存为民这颗“心”,“绣”出一个美好临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