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始建于1952年,位于人民广场的新馆建成于1996年。新馆建筑由方体基座、巨型圆顶及拱型出挑组成,形如铜鼎,暗合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南门两侧八尊汉白玉雕塑,极具庄严雄浑之气。
不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又或是短期停留的游客,逛一次上海博物馆是一定要做的事情。每次到这里,你可能都会邂逅不同的展览,每一次都能获得不一样的惊喜体验!
在此奉上上海博物馆2019年新展预告,赶紧安排吧:
猪丰卣满迎新春
2019年1月30日-2月24日
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
上海博物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冶炼厂征集到一件残缺的商代晚期青铜猪形卣,近年经过精心修复,成为一件完整的青铜器。猪卣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器盖在发现时就已经缺失,据口部非直立而与器身为同一弧度推测,器盖与器身扣合后当为浑然一体。双耳向上竖起,鼻子向下略卷起,还有两个鼻孔,嘴部狭长两边角上咧。腹下设有四个蹄足,蹄端各朝前方。颈部两侧置如意头形桥钮,提梁亦缺失。腹部满饰精丽的云纹,并由婉转流畅的羽状纹勾勒,卣身两侧的纹饰基本对称,在腹部下端的纹饰连接处装饰有蝉纹。
卣为盛酒器,猪作为卣的造型非常少见,这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器。也是上博为庆贺农历己亥新年的应景之展。
猪卣
材质:青铜
年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白银之路: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
(暂定名)
2019年4月26日-7月28日
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作为贵金属的白银,从唐代中期逐渐取得了货币资格,经过了宋、元两朝,至明代晚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货币的转变。始于15世纪的欧洲大航海时代将中国融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中,世界白银的流动推动了白银货币制度在清代中国的发展和建立。
此展览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为主,借展中国财税博物馆、以及近几年与白银相关的重大考古成果,共约130 件左右展品,通过对白银货币和相关器物的展示,以期能让公众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货币史中的白银的发展历史、白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
扬州银锭
材质:银
年代:元至元十三年
浮槎于海:凯布朗利-雅克·希拉克
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
2019年5月15日-8月18日
上海博物馆第一展厅
由广袤的太平洋上散落的岛屿群组成的大洋洲,一直是人们最难以捉摸的一个大洲。尽管在艺术表现方面,大洋洲各地的艺术品从形式到材质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共同反映了人们与环境之间的联结,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本次展览将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块讲述美拉尼西亚(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群岛和新加勒多尼亚的艺术),另一块呈现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艺术,探索这众多岛屿所共同表达的题材。展览将着重关注饰品——因为对身体的装饰,是贯穿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的重要线索。
展览共计展出展品150件,所有展品均为凯布朗利-雅克·希拉克博物馆所藏。凯布朗利-雅克·希拉克博物馆是在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议下兴建起来的一座博物馆,主要收藏和陈列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艺术品,凯布朗利博物馆试图重新给予那些长期被忽略的艺术和文化应有的地位,同时充分证明每个个体和各种不同文化都拥有同等的尊严。
独木舟船头雕塑
材质:雕木,食火鸡羽毛,黑、白、红色颜料
年代:19世纪
版权信息: 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hoto patrick gries, bruno descoings
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
(暂定名)
2019年5月28日-8月31日
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
十五世纪中期即明代的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帝位更迭频繁,政治混乱动荡。此时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也因为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史料记载又语焉不详,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2014年对景德镇御窑遗址的最新考古发掘,使得这一时期瓷器生产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
此次上博主要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联合举办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以其在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后修复完整的器物以及我馆的藏品为主,同时向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借展部分时代明确、有代表性的展品,展览共计展出展品近300件,以期揭示空白期瓷器的风格特点,厘清其真实面貌。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大缸
材质:瓷
年代:明正统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艺术精品展
(暂定名)
2019年11月1日-2020年2月9日
上海博物馆第一展厅
本展览展品来自于法国巴黎高等美院(少量为巴黎高美与卢浮宫共同所有),以及上海博物馆馆藏,勾勒出17-19世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艺术史。展览包含约80件展品,以油画作品为主,亦包括素描、版画、雕塑、模型等艺术作品,艺术题材多样,包括历史、风景、肖像、静物等。展览包含多位著名艺术大师的画作,如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雅克·路易·大卫、尼古拉斯·普桑等。
展览中的多数作品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创作,由此观众们可以感受法国大革命浪潮对于艺术领域的冲击,和对艺术家思潮的影响。同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艺术、人文乃至生活形态也流淌在艺术家的指尖和笔端,共同描绘了这段动荡而富有激情的岁月。
罗慕路斯,阿克隆的征服者
材质:油画
作者:安格尔
年代:1812年
金石筼筜:金西厓竹刻艺术特展
2019年11月(暂定)
上海博物馆第三展厅
2020年是现代著名竹刻家金西厓(1890-1979)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金西厓,名绍坊,字季言,西厓其号,以号行,是中国竹刻艺术史上集大成型的人物,雕刻技艺精湛,艺术手法丰富多样,风格儒雅清新。上海博物馆与金西厓先生渊源深厚。上世纪五十年代,金西厓先生即捐赠作品。文革中为使自己的创作心血免遭浩劫,金西厓先生又将家藏作品寄存上海博物馆。此后,许多作品陆续为上博征集。2008年,其家属亦向上博捐赠了部分金西厓先生的遗作和遗物。由此上海博物馆成为金西厓竹刻作品最为重要的收藏机构。
浅刻善夫克鼎铭竹臂搁
作者:金西厓
材质:竹
年代:现代
唐招提寺鉴真御影堂文物与艺术展
(暂定名)
2019年12月(暂定)
上海博物馆第二展厅
位于奈良市的唐招提寺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定为日本国宝。本次展览拟展出招提寺所藏与鉴真和尚相关的古代文物,以及由日本著名风景画家东山魁夷所创作的,置于招提寺御影堂内的障壁画共计68面。
东山魁夷在接受制作唐招提寺御影堂的障壁画工作后,一共花费了11年来完成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作。他效仿鉴真和尚,巡回日本和中国各地进行写生创作,反复思索构图,可说是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本展览的展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为非公开展示作品,展品年代跨度极大,且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展览试图展现鉴真和尚历经艰辛东渡,赴日弘法并开创唐招提寺后,在日本引起的反响,呈现出一个鉴真影响下的日本佛教世界。
具体信息以实际展出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