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规划效果图
■记者 彭旭卉
1月22日,张园地块二轮征询签约生效。“能轮到旧改政策,我们居民期盼了多年。”
张园地块地处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东至石门一路,南至威海路,西至茂名北路,北至吴江路,紧邻吴江路休闲街,是上海现存最大的、拥有中晚期石库门种类最为齐全的建筑资源。
在外人看来,石库门弄堂生活应当是那种沪语浓浓、其乐融融的市井气息,是海派文化留存市井中的浪漫想象。
但只有居住在里面的人,才会对局促的现实产生最真实的感触。南京西路街道泰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许鸣伟说,他从2013年到居委会工作,就一直收到居民要求旧改的联名信件。
2018年9月30日,静安区对张园启动征收,第一轮征询通过率达到了94.22%,居民旧改的意愿非常强烈。1月12日开始第二轮征询,在预签约第6天已达90%的签约率。截至1月21日下午4点,第二轮预签约率超过了95%。
“爷爷,我能住上大房子了吧”
17日晚上8点,居民们簇拥在张园旧改基地的一块实时显示预签约数据的屏幕前,高举手机拍摄视频,盼望着屏幕中显示的签约证数从1009能跳到1010——这意味着张园地块征收二轮征询预签约率将超过90%,达到生效比例,近1200户居民有望告别老房,改善生活条件。
“到了到了,1010了,超过90%了!”8点07分,在预签约率超过90%的那一刻,张园基地的居民们瞬间欢呼起来,亲人之间紧紧拥抱、左邻右舍相互击掌,还有居民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连连道谢……整个基地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由社区安排的腰鼓舞和舞狮表演更让现场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
“爷爷,我们是可以搬到大房子去住了吗?”一名女孩在爷爷的耳边大声地询问。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小女孩兴冲冲地跑到舞台中央,开心地拍了拍“狮子”的大额头。
这名女孩今年7岁,她爷爷杨永华告诉记者,之前三代四口人住在12平方米的房间里。孙女去年刚读小学,家里局促得连个书桌都摆不下。“家里真的太小了,这次我们算彻底解放了。”杨永华是第一批完成预签约的居民,看到这次预签约率达到生效比例后,他和老伴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我们准备买套两房一厅,让孙女有独立的房间,可以安静地读书。”
59岁的王先生和老伴坐在家里,虽然没有在旧改基地现场“噶闹忙”,但老两口一丝不苟地在手机上刷新着“e征收”app上的签约数据。当手机页面出现90%的签约率时,夫妇俩激动地握了下彼此的双手,他们表示,接下来要开始打包整理的工作了,自己的儿子也将有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婚房。
修旧如故,留住记忆中的岁月
“姆妈,签约率超过90了……好的好的,会带你们回来看看的。”张女士正在基地和自己85岁高龄的父母通电话。放下电话,张女士笑着解释,父母已经在这里住了50多年了,对张园的感情非常深厚,在签约时一度纠结:虽然可以离开阴暗狭小的居住空间,告别公共厨房和倒马桶的日子,但也就此离开熟悉多年的闹市弄堂和每天“噶三胡”的左邻右舍,心里终究割舍不下。
“不过听说张园会保留下来,老俩口蛮开心的。”张女士答应父母,等张园重新修缮好后,会带着他们再来看看。“如果这幢楼变成了饭店,我们就来吃一顿;如果变成了酒店,我们就来住一晚,反正就算搬走了,我们和张园的感情是割不断的。”
是否真的能“故地重游”?静安直管公房管理单位——置业集团负责人表示,可以实现。他告诉记者,此次居民们搬走后,静安区将会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城市更新新模式,保留张园地块内几乎全部历史建筑,通过恢复建筑肌理,进行“修旧如故”的保护改造,增加必要的道路绿化、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力求在张园地块内,原汁原味地呈现出高规格、多品类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文化。
据悉,张园地块内汇集了多达28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石库门里弄住宅,拥有市优秀历史建筑13栋,保留历史建筑5栋,区文保点24栋,是上海最具代表的历史文化建筑群之一,也是上海现存最大的,拥有中晚期石库门种类最为齐全的建筑资源。
为实现张园的保留保护,早在2017年,静安区就对张园地区的历史建筑建立“一幢一档”资料库,全方位、全维度地记录了张园历史建筑的历史进程及现状情况,为张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供更为详细和深化的依据和策略。如今,静安区还邀请了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及其团队为张园更新制订研究方案,并启动张园gis信息系统建设,形成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化系统,力求做到不断传承建筑文脉,镌刻城市印记,让石库门有记忆,老建筑可阅读。
此次张园旧改还将为南京西路东部地区的城市功能拓展提供空间。未来,将启动换乘通道地下三层空间项目,建设“三站一通道”换乘通道地下空间,连通张园西部丰盛里项目及北部吴江路地下空间,改变原来2、12、13号线在南京西路站无法实现地下换乘的现状,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