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有个地方叫钱圩,历史上,钱圩曾作为一级独立建制,虽然出现的有些晚,存在的时间有些短,但是这个地方相当有爱、有趣、有料!什么是钱圩呢,看过这篇关于ta的简史,你就全晓得啦!
这是一个成长不停息的复杂共同体
01建制沿革
钱圩位于金山南部。清末属于胥浦乡,1913年隶张堰市;1931年设钱圩乡。1948年撤销钱圩乡,分别为张堰镇、金卫乡、廊下乡属地。
1949年2月,恢复钱圩乡,同年5月13日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建立新乡村,钱圩地区的钱圩、八字、刘堰乡属张堰区管辖。1957年7月,并八字、刘堰、钱圩三个小乡建钱圩乡。1958年9月建人民公社。1984年4月恢复乡建制而后乡改鎮,2001年,撤销金山卫镇、钱圩镇,设立新的金山卫镇。
▲20世纪60年代的钱圩镇区图
时间不断变迁,建制也在变化。百年变迁,满满都是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的钱圩镇区图上,可以看到,50多年前的钱圩,镇区并不大,但错落有致。
在撤销钱圩乡之前,当年的钱圩包括塔港、东圩、横召、星火、联星、八字、张桥、南石、刘堰、联合、双圩等行政村。
02钱圩掠影
钱圩,又名钱家圩,旧时多圩田,为首富钱姓据有,故名。此地在清初已成集镇。清道光年间,八字桥、刘家堰桥、张家桥商业集镇陆续兴起,商市较为活跃。至清末,有各类店铺50余家。
1937年,日军入侵,商市被毁。抗战胜利后,商市逐渐恢复,解放后,形成以国营商业、供销社商业为主的经营体制。改革开放后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商品流通体系。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再来一波回忆杀!
▲上世纪90年代的钱圩乡城镇
▲钱圩乡党委政府机关
▲中国农业银行钱圩营业所
▲在钱圩商业街区,行人穿着的确良,骑着自行车。
▲整洁宽敞的乡文化中心大楼门
▲农贸市场
▲百货商店,是很多人的回忆。
▲曾经繁华的钱圩老街,如今只剩下回音。
这是一个绿色会呼吸的生态宜居地
钱圩全境呈长方形,南部略高,北部多“圩”,河渠纵横,属水网地区,以新张泾、向阳河、定向河、红旗港、沐沥港、山塘、界河等20多条骨干河道组成该地的水运网络。境内地势平坦,自然条件优越,农副业生产发达,可谓“鱼米之乡”。
粮食、棉花、油菜是钱圩的主要农产品。钱圩又为金山副食品基地之一,猪、禽、蛋、鱼商品率较高。1985年,荣获中国奶牛协会颁发的“全国奶牛高产量单位三等奖”称号。时间细水长流,生活不断变迁,一起来看钱圩好风光。
01看看这里的生态
▲上世纪60年代的钱圩乡下,地广人稀,沃野千里。
▲从前的乡村机耕路,关乎“三农”的致富路。数年过去,路边的杉树已慢慢长大。
▲荷田里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小桥流水人家,透着江南的水乡风韵。
02看看这里的家园
▲解放前后村民的草房,如今已很难再见到。
▲具有地方特色的落厍屋。如今这样的房子,在金山着实不多喽!
▲上世纪70年代的硬山顶民房,如今还有一定存量。
▲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
▲上世纪90年代的三层楼房
▲21世纪的农民住宅家园,高端大气上档次有没有!
03看看这里的农业
▲农民们足不进地,喷洒农药,动作潇洒。
▲现代化的机械割稻
▲纯天然、纯绿色、纯生态的虾田大米
▲“钱圩奶牛场”的牛
▲“张桥羊肉”的羊
▲机械化的养鸡场
▲钱圩产的食用菌
▲乡职校学生在观察果树
04看看这里的卫生保健
▲乡卫生院护士塑像
▲菲律宾初级卫生保健考察团来金
这是一个创业有门道的产业聚集乡
钱圩地区在清代,铁、木、竹手工业和手工纺织较为普遍。上世纪初,手工业作坊有50多个。新中国成立前夕,有碾米厂4家和20多个作坊。1958年年开始办工业,主要为农副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1978年以来,逐步打造锻造、棉纺、色织、塑料、机械制造、五金加工等品牌企业。
乡村工业中,塑料制品出众,有“塑料之乡”。“航天牌”、“上菱牌”电冰箱,“水仙牌”洗衣机,“星浪牌”收录机,“金石”、“沪星”、“双鱼”牌台灯等塑料配件,在市场上享有盛名。就让老照片带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年丰富多彩的产业,以及敢想敢干钱圩人。
▲星火村生产的塑料产品,你一定认识!星火村生产的电器配件,你一定认识!
▲南石村塑料五金厂,厂区不大,但设备可不少。
▲南石村生产的塑料产品
▲塑料包装印刷厂产品
▲上海申宇制药原料厂
▲上海永新雨衣染织厂一分厂
▲浦钱汽车修理厂里
▲金山建筑五金厂铰链等产品
▲五金铸造厂生产的阀门产品
▲纺织厂纺纱车间
▲松江联营厂钱圩分厂制衣车间一角。
这是一个魅力有故事的文化新家园
01科学家顾观光
钱圩地灵人杰,顾观光首屈一指。顾观光(1799-1862年),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钱圩人,系清代中后期的著名自然科学研究者。他精于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等,平时以行医为业,有“一味灵”之称,从不以酬金有无为意。著有《算剩》《九数存古》《六历通考》《武陵山人杂著》等等。
▲顾观光故居
顾观光墓,位于塔港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筑,坐东朝西。1932年各界人士集会公祭时修墓立碑。1992年重修。墓区内另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南社社员高燮所书的“顾尚之先生之墓”青石碑一通。现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02民间文艺硕果盈枝
钱圩民间文艺活跃。打田发、田山歌、调花灯遍及乡间,尤以田山歌闻名四邻八乡。民间故事创作不断发展,题材新、内容广、数量多,涌现出张更生等讲故事、写故事的能手,在金山乃至沪上具有一定影响。
▲田山歌唱起来
田山歌,又称“耘稻山歌”,是江南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创作出来的一种山歌,他们在种稻、耘稻、趟稻时常常哼唱,内容丰富,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是原生态的歌曲,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田山歌带有鲜明的金山地域色彩与文化个性,包括大山歌、小山歌和小调,是农民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符号,入选上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更生故事创作研讨会
03教育沃土深根厚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钱氏始办“崇义”学堂。民国时建立钱圩中心国民学校、存养四保校和八字一保校。建国后,创办多所公办小学、普通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
如今,钱圩地区传统教育氛围浓厚,到处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时代不断变迁,乡情永不消散。这些学校里,有你曾经的母校吗?
上世纪90年代
▲1991年1月,国家教委为钱圩职业技术学校颁发的奖状。
▲上世纪90年代的钱圩中心校附设幼儿园
▲钱圩中心校学生在做广播操
▲中心校教师在县艺术节演出
▲年代感十足的钱圩中学校门
生活在2010年代
▲现在的钱圩幼儿园
▲钱圩小学
▲钱圩中学旧貌换新颜
这是一个改革有动力的继往开来者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钱圩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勃勃生机。勤劳勇敢的钱圩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谱写了历史的华彩篇章。
日前,星火村入选“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入选不只是偶然,拼的都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