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黄浦区志愿服务实现365天制度化常态化

2019-1-21 14:55:43发布40次查看

据黄浦区消息:文明黄浦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黄浦区在创建文明城区过程中,始终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通过各部门、各单位、各街道的精心培育,区志愿者协会和各志愿服务团队、公益组织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和广大志愿者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全民动员参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的氛围。
  其中,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如南京东路街道南京路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获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品牌;智力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外滩街道咏年楼失智失能老人关爱项目获全国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五里桥街道获最美志愿服务社区;黄吉人获全国100名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这些获得全国和上海市表彰的优秀集体、优秀个人和优秀项目,在全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发挥一街一城一园一线特色品牌效应
  从坚持35年的南京路民兵团员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到豫园商城开展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再到创设全市首个学雷锋公益主题公园的淮海公园以及2017年实现全线贯通的黄浦滨江,近年来,黄浦区已经形成了一街(南京路)一城(豫园商城)一园(淮海公园)一线(滨江沿线)学雷锋为民服务特色品牌。
  通过区域联动、军地共建,沿街单位和街道社区共同设摊,坚持每月25日在南京路开展法律政策、绿色环保、医药卫生、居家生活知识咨询和老年人健康、青少年保护、残疾人关爱等服务。2017年12月5日世界志愿者日,黄浦区第四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在南京路步行街建成揭牌,全区204家市级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将组织志愿者值守,实现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365天常态化,成为黄浦区志愿服务的新地标。
  提升社区公益项目双向认领品牌效益
  2015年,黄浦区推出社区公益项目双向认领工作机制,即各街道每年以项目化方式发布社区公益服务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由社区单位党组织自愿认领,互相对接,签约实施,取得了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效果。
  以这项工作做得较早的小东门街道为例,5年多来共有76家社区单位党组织认领了135个公益服务项目,17家社会组织、98支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承接项目服务,东街车管会、西姚车友之家等品牌项目知晓度高,生动诠释了文明志愿行,汇聚你我他的共融理念。
  发挥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作用
  黄浦区域内聚集了一批全市乃至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各相关街道根据医院患者多,特别是社区居民就医需求量大的情况,加强与辖区医院合作,建立专业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就诊导医、医疗咨询、健康知识讲座、公益诊疗项目服务等活动。
  瑞金二路街道组织瑞金医院彩虹家园导医志愿者,每天在门诊大厅协助医务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预检挂号、就诊指引、医疗咨询等服务;淮海中路街道协助曙光医院定期开展益诊室项目;南京东路街道联合长征医院组织青年专家经常深入举办社区义诊活动等等,广受社区居民和患者的欢迎和称赞。值得一提的是,地处黄浦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们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成为专业志愿服务团队的新生力量,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5名研究生举办的医学生与社区的邂逅医学宣讲活动,上海健康医学院11名大学生与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结对,提供医疗、健康、保健指导和粮油代购服务的善举,都在社区中获得大家好评。
  关爱老年人志愿活动创新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矛盾日益加剧、社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情况,各街道采用的小老帮老老互助模式开展志愿服务取得了不错效果。
  如瑞金二路街道新沪商助老义工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小老帮老老、邻里来关爱活动,为社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救助、精神慰藉、生活相助等服务;半淞园路街道推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伙伴计划,由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与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人结成伙伴关系,通过上门探访、情感交流、社区关爱等形式,让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生活,在去年就有194位低龄老人与968位高龄独居老人结对服务,这种由小辈敬老转变为同辈爱老的创新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心特殊家庭困难儿童志愿服务全面化
  特殊家庭困难儿童是各街道、各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重点关注的人群和服务对象。在大家全方位的志愿服务下,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民族的困难儿童在黄浦都能得到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快乐健康成长。
  如老西门街道的侨妈妈志愿服务团队,与十余名困难儿童结对帮扶已连续4年;瑞金二路街道推出的天使遇见宝贝公益早餐项目,为12名困难儿童和青少年免费提供一天价值8元的便利店早餐,为这些困难家庭减轻了负担;豫园街道针对辖区内来沪经商的少数民族的状况,专门成立豫园小商品市场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并同步组建了志愿服务团队,组织志愿者开展豫园民族一家亲、困难儿童爱心助学等活动,促进了少数民族经商户的友好交往和团结互爱。
  环境治理志愿工作深入化
  环境治理是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环节,既是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也是深化志愿服务的重点内容。这几年,新组建的护河队、路管会等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外滩街道组建的苏州河护河队,不仅关心苏州河日常水质状况,维护河道清洁,也关心沿河市民出行、游客游玩安全等问题,每一个志愿者都经培训掌握了心肺复苏技能,以备巡逻时救助落水者所用;豫园街道成立由居民骨干、沿街商户、社区单位组成的四牌楼路路管会,至今已有30多名居民和商户志愿者参加,他们积极投身四牌楼路综合整治工程、巩固泛东街重点整治区治理成果、建设厢邻院便民服务基地等,打造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的亮点。
  社区自治志愿服务精细化
  各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新模式、新途径,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社区自治工作之中,力求解决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半淞园路街道将公益微创投机制引入社区自治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治和自治,形成各方良性互动;瑞金二路街道组建300多人的民情气象员志愿者队伍,平时深入居民小区考察民情、听取民意,记录《民情日记》,收集到的1500多条社情民意信息报告给居委会和街道,问题解决率达到95%,民情气象员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也获得了区领导的肯定。
  拯救斑马线从我做起
  在淮海路黄陂南路路口,每月,总有一群青少年身着志愿者服、手挥宣传板,不时向路人宣传着红灯停、绿灯行,拯救我们的斑马线。这是上海团市委、上海市文明办指导,黄浦团区委主办,区文明办支持,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承办的拯救斑马线白领亲子交通文明倡议行动。自2016年发起至今,活动已开展40余场,500余户家庭近2000人次参与。
  除了每月常规的路面宣传,斑马卫士还带着黄浦斑主走进企业、校园开展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宣传,联动推广,充分体现了以政府搭平台、白领唱主角、新媒体互动、大众共参与的模式特征,让交通文明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社区微更新、绿色微自治
  近年来,黄浦不少空间狭小的老式里弄,为提高空间利用率方便居民生活,采用共享模式对社区进行微更新改造,成效明显。
  在南京东路街道,去年,社区微更新试点效果明显,惠及了3400多户居民。通过实施房屋内外部修缮、弄堂基础设施更新、公共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调整优化,实现了拆除违法搭建、改善居住条件、历史风貌保护、社区景观提升四位一体的效果。
  在改善老式小区硬件设施同时,绿色微自治也在一些小区开展。果色family?绿街坊作为一套绿色自治的模式,通过动员社区力量广泛参与,形成社会组织引导、专家指导、居民主导的和谐社区模式。居民通过加入果色family参与社区绿化的建设和管理,认养小区植物,交流养花心得,装点社区花园,美化生活环境,营造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氛围。这场以建设社区绿色共享空间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创建活动,使承载着百年沧桑淮海坊和合坊锦江等老弄堂,增添了一抹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绿色活力。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