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杏梅园支书朱爱琴:40年革新在身边30年耕耘美社区

2019-1-20 5:14:30发布59次查看
  编者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被称为“小巷总理”。平日里,他们奔波在社区第一线,忙于处理社区里的大小事务,是离居民最近的干部。本报特开设“小巷总理”栏目,走近这些社区“当家人”。欢迎推荐你身边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给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推荐方式:关注微信号“上海社区发布”并在后台留言)
  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杏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爱琴已经工作了近40年,来自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她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近日,记者采访了杏梅园党总支书记、上海劳模朱爱琴,听她讲述曹杨居民生活的变迁。1981年,20岁的朱爱琴进入上海市第二十一棉纺厂,成为了一名挡车工。1988年,朱爱琴嫁到曹杨四村,一家四口挤在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厨房、卫生间和另外两户人家共用。那时候没有台盆、没有淋浴,日常洗漱沐浴都得自己拿水桶接好拎回家。
  后来,普陀区在上海率先进行改革,35户“老虎灶”全部实行租赁承包,很快又迎来了曹杨四村非成套改造的好消息,全体搬迁、拿补贴租房……再次搬回来的时候,朱爱琴家已经有了独立的厨卫、干净的淋浴房。
  1996年,朱爱琴从棉纺厂转岗到杏梅园担任居委书记,做书记的第二年,不少违建、非法经营都按照要求被拆除、关停了。与此同时,居委会职能有了很大的转变。党的十八大后,社会管理变成了社会“治理”,对居委会工作的要求更高,不再是简单地走走居民、解决一些邻居间的小矛盾,而是要注重用“1+3+x”治理模式来化解物业纠纷矛盾,创新平台载体和活动形式让居民走出小家、建设“大家”。渐渐地,居委干部的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正式纳入社工编制,有畅通的成长渠道,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社区工作者队伍,投身于小区的自治共治。
  22年社区工作中,几个变化令朱爱琴记忆深刻。
  其一是出行。90年代,居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轿车,近年来小区的改造中合理布局停车位、解决停车难成为最重要的考虑之一。
  其二是养老。2001年,杏梅园内开设了普陀区第一家社区老年日托所,实行公益收费。当时,杏梅园还有了街道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老年日托所隔壁,老人们配药看诊相当方便。2013年,社区老年助餐点又成立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可随时订餐,节假日无休,社区养老越来越人性化了。
  其三是文化生活。在过去,想看书只能去书店,电影也难得看,只能在马路上跑一跑来运动。现在的居委会里,社区图书馆、电子琴、象棋、围棋、羽毛球等休闲用品、体育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居民活动室内还配有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音箱等远程教育设施设备。
  朱爱琴表示,改革开放40年,普陀区的社区形态、人群结构、人文生态、工作方式、工作载体、工作队伍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