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而在不少人看来,艺术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孩。当天生的艺术家遇见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会发生什么?
日前,冰厂田教育集团理事单位浦东新区锦绣幼儿园举行了区级重点课题《走近艺术大师——基于美术欣赏与表现的幼儿审美课程的实践研究》的中期展示。耳目一新的“大师课程”,将这样“美好的遇见”展现在专家眼前:从感知、欣赏到创作,艺术大师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锦绣幼儿的心里,成为激发他们创作的源泉。孩子们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作品变成生活用品——帽子、雨伞、环保袋、文件袋等,艺术不知不觉融入生活、美化生活。
从实证观察起步 海选大师经典作品
幼儿的审美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3-6岁儿童的审美观?锦绣幼儿园的老师们想到了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和他们的经典代表作。
大师的作品自然是经典,可是,幼儿园的孩子能感受和理解它们吗?带着这一疑问,园方对幼儿进行了一次访谈式的调查研究。老师们就感知觉、联想与想象、情感情绪三个方面,对每幅作品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之后从小、中、大班年级抽取幼儿开展一对一访谈,并把每名幼儿的语言回应、面部和肢体表现、情绪变化等全程记录了下来。“我们发现,孩子们愿意欣赏具象和抽象的艺术作品,对作品的图案、形状和色彩等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表达。”园长汪培介绍,欣赏梵高的代表作《星空》时,中班的孩子说“像一个个萤火虫在发光”“像妈妈长长的头发卷在一起”“看到了宇宙和星星”;大班的孩子则表示,“我看到天空中有旋涡,就像龙卷风来了”“原来夜空不像我想的那么黑暗”……
基于这一调查结果,园方对艺术大师及其作品进行了“海选”,一批符合幼儿审美特点、作品色彩明快、作品内容贴近生活或有益于想象的作品被挑选了出来,且涵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有欧美绘画大师毕加索的代表作《不对称的脸》、蒙德里安的《红白蓝构图》、梵高的《向日葵》、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圈》,还有奥地利建筑设计师百水的代表性建筑作品、吴冠中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之后,老师们边课程实践边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大师和作品名单,挖掘不同年龄幼儿对于艺术的感知需求。参与课题的浦东教发院科研室科研员傅敏敏认为:“这是一种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也是这个课题区别于其他同类型课题的价值所在。”
从引导欣赏深入 激发幼儿自主创作
将大师作品简单地搬进课堂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怎么让作品走进幼儿心里,成为激发孩子创作的源泉。锦绣幼儿园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将经典作品中的审美元素加以提炼,孩子们在感受与欣赏的基础上,更愿意进行自主创作。
展示当天,黄淋苓老师带着大(5)班的孩子们欣赏了吴冠中的代表作《建楼曲》。“小朋友们,你们在吴冠中爷爷的画中发现了什么?”孩子们迅速回应道:“有好多的点。”“还有不同粗细的线。”黄老师让孩子猜测这幅画可能画的是什么?“像敲碎的玻璃。”“可能是小河里的水藻和各种颜色的小鱼。”面对孩子们多彩的想象,黄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播放了一段录音,请孩子们根据声音猜测画的内容。此时,她拿出了一张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工作的照片,“你们再猜一猜,画中的那些点和线是什么?”孩子们的回应更热烈了:“那些黑色的线条,像一根根筋。”“那些彩色的点点,像建筑工人叔叔头上的帽子。”发现了点和线的奥秘,孩子们拿起笔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始集体创作:绽放在枝头的梅花:心目的环球宇宙……线条和点,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在锦绣幼儿园,这样生动的“走近大师”艺术课贯穿于幼儿在园的3年里。小班的孩子认识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和她标志性的波点,用不同大小、颜色的圆形贴纸装饰雨伞、纸杯和塑料小板凳;中班的孩子从康定斯基的画中懂得,色彩和形状也是有“心情”的,开始尝试用不同形状和颜色表达自己;大班幼儿则惊讶地发现,百水的建筑是“童话里的房子”,他们用彩泥、刮蜡纸设计属于自己的未来城市。园方已为幼儿举办了3届画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艺术大师”的引导下,走进艺术的世界,学习感受美、表达美。
如今,这一课题的影响已经从在园幼儿延伸到了家长,从园内拓展到了园外。汪培介绍,园方邀请家长老师来园共同参与艺术大师主题活动,邀请家委会成员参与教师互动式课程培训,还会请专业艺术教师带孩子和家长一起观展。去年年底,锦绣幼儿园还和花木街道合作开展了“艺术论坛进社区活动”,邀请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与家长、教师一起探讨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汪培透露,未来园方将把更多艺术大师介绍给锦绣的孩子,并为幼儿提供更多走进艺术殿堂的机会,在他们心里埋下艺术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