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护险作为2018年全市推开试点的一项实事政策,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可全面铺开的时间只有1年,从实施到操作是否符合了这项政策推出的初衷,如何才能将这项实事做到更好?即将到来的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农工党市委拟提交集体提案《关于完善本市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的对策建议》,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现状
42项照护服务使用2568万次
上海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已高达33.2%。老年人失能率随年龄而增高,60-69岁重度失能率为5.3%,而80岁后上升至12.7%。
上海2017年在三个区开展了长护险试点,2018年在全市推开试点。至今,全市共受理长护险申请24.9万人次,完成评估21.6万人次,接受居家照护服务老人13.8万人。42项照护服务使用2568万次,其中,基本生活照料占85.5%,临床护理项目占14.5%。
调研
信息难互联,供需难匹配,筹资未多元
“全市的需求评估机构40家,绝大多数没有专职的评估员。”农工党市委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状况导致评估质量难以保证,加上评估系统不给力,无法与相关的部门、单位信息系统互联共享,因此也存在诸多限制。
居家照护共推出了42项护理内容,但有的热有的冷,其中15项医疗护理目前几乎没有服务量。其中,“有人喂食,无人烧饭”成为了不少受访者的反映重点,因为在很多居家养老、生活困难人员家中,这成为一个很大的现实制约问题。
长护险的长期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但目前资金筹集来源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1%以及部分居保统筹基金,尚无商业护理保险产品,故无法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长期护理服务。
建言
优化长护险制度的体系建设
为此,农工党市委提出应从完善信息化系统、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多元的长护险筹资机制等方面针对施策,将长护险做得更好。
评估需求是服务的基础,因此农工党市委建议建设老年照护需求数据库,并与民政救助、医保数据、居民健康档案等相关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也可考虑开发移动端app,进一步完善照护评估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组合政策,构建“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的居家照护模式。由民政救助、慈善基金、特殊人群扶助等资助生活照顾,由长护险和商业保险支撑医疗护理服务。与此同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作用。通过“1+1+1”组合式签约,推进医养结合,将居家医护、居家康复与居家养老相结合。鼓励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机构积极参与长护险服务。与社区护理站、养老机构协同,提高为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优化长护险制度的体系建设,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确保资金持续有效。
“通过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鼓励社区居家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参与,扩大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质量监管机制,才能真正促进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农工党市委参政议政部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