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打破传统“瓶颈” 芷江西路街道试点生活垃圾“源头减排”

2019-1-15 14:53:57发布90次查看
  在“互联网+”概念风靡的当下,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正通过互联智能改造社区垃圾房并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升级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切实减少生活垃圾总量。通过引导安装湿垃圾处理装置,实现了湿垃圾“源头减量”的老大难问题。
垃圾房外观
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试点的北方佳苑小区400多户,超过95%的居民注册参与了系统的居民端,活跃度接近60%,根据汇总的数据,每天减少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总量已经超过70%以上。
居民和站长
升级改造后的社区垃圾房,一改往日“脏乱臭”的传统影响,整洁明亮的新垃圾房、让人耳目一新。站点工作阿姨在这里有了新的称呼—“站长”,这些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专职站长”拿起手机,熟练的扫了一下居民手机上的“邻道通”二维码,双方手机上同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垃圾分类界面,垃圾总量,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这些数字一目了然,经过站长检查合格的分类垃圾只要一放上蓝牙秤,重量和数量的数据马上在双方的手机界面都显示出来,站长一确认,数据就上传到了居民的手机上,一查“福袋”,20积分到手,居民从进到离开,全部时间不超过30秒。
垃圾房的湿垃圾处理机
目前垃圾房平均每天能进行100多次居民垃圾分类,200公斤的垃圾总量,其中湿垃圾超过125公斤,可回收垃圾25公斤左右,干垃圾在50公斤上下。新的垃圾房实行每天三次的定点定时开放,而每次开放时间结束后,站长也不闲着,熟练的将居民之前分好累计的湿垃圾一袋袋的倒入一台运转着的食物垃圾处理器中,随着水流那些湿垃圾被“吃”到了机器的“肚子”里,稀里哗啦的不到几分钟,所有的湿垃圾都不见了。据站长介绍,这台设备可将湿垃圾研磨粉碎成小于5mm的小颗粒,然后和水一起冲入下水道,从而完成了对湿垃圾的“蓝色焚烧”。据介绍,小区每天会有超过百吨的生活用水排出,这些食物垃圾通过稀释后就“微不足道”了,而含有70%以上水分的食物垃圾随着大量水流去向污水处理厂,也不会超过其处理能力。
据了解,一改变了以往松散的管理方式,升级后的社区垃圾房配备的专职“站长”除了会结合独有的“垃圾分类宣传角”的各类宣传资料向居民“手把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监督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同时确保积分奖励制度的实施到位。除了居民扫码进入的家庭界面外,垃圾分类移动互联系统中还有工作站界面和社区后台管理界面。垃圾房内外还有360°的实时监控系统,既方便人员到岗履职和垃圾站硬件运转情况进行监控,也便于及时了解辖区内的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推进状况,促进良性竞争,弥补工作中的“短板”。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