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长宁居民家门口在不经意间就变得这么漂亮

2019-1-15 10:33:54发布52次查看

据长宁区消息:怀着营造美好社区的初心,2018城事设计节对新华街道进行了微更新改造。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大部分改造点位已改造结束并投入使用,为上海的老社区注入新活力。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去看看吧!
  番禺路222弄紧邻万科城市更新项目--上生·新所,它原本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却拥挤不堪的小弄堂:地面凹凸不平,被廊架、花坛和停车严重割裂的破碎空间。
  设计师从一个每天过路的孩子的角度出发,希望把这里变成以人行优先的步行实验室。
  将上海的老弄堂从汽车归还给人,成为一个行人自由行走、小孩快乐玩耍、居民自在休憩的空间。从规划、设计及建设角度共同参与并指导了该项目,希望与居民共建共享一个整洁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设计师团队的努力之下,经过改造后的弄堂成了居民们的心头爱,并亲切地把它叫做小粉巷。
  设计改造是短期的,但一个社区、一条街道的改变和激活是需要长期去运营的。和居民一起共建社区花园,召集新华人举办专属于新华路街道的美好社区节,以这个改造后的街区空间作为载体连接更多的新华人,让一条小弄堂从混乱的通道变为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共享街道。
  社区空间应该更安全也更有温度。带着这样的改造初衷,上海万科和设计师何嘉在新华路669弄-新风邨,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属于全社区的温暖空间。
  小区弄堂口是居民出入的必经之路,年久失修的传达室虽破旧,却是彼此熟络的居民们聚集的地方。设计师何嘉也是这个小区的居民,每天路过小区弄堂口,感受着人们愿意聚集在此地交谈的热络与人车混行的危险与促狭。
  设计师想要为小区中的每一个人提供一个可以安全停留、开放友好、且能重塑邻里关系的、可参与共治的空间。作为同在新华路街道上的街坊邻居,本着共创美好生活的初心,从规划、设计及建设角度共同参与并指导了该项目,将老旧废弃的传达室打造成温馨的社区会客厅。
  美好代言人v仔的同款抱枕也将驻足于此,用自己柔软的关怀陪伴小区居民们。
  参与城事设计节不仅仅是一个垃圾厢房,而是一个兼顾周围居民、清洁人员和城市管理者的需求,并实现垃圾分类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四分类的垃圾厢房由三个模块单元组成:一个工具间和两个厢体模块。
  垃圾厢房可以进一步扩展,增加模块单元以进行更多精细的垃圾分类。每个厢体模块由两个带滑动门的容器组成,单个按钮可同时打开两个容器。按钮安装在可更新迭代的ui面板上(将来可升级为智能模块)。
  工具间模块包括洗手池、更衣柜、衣架及用于清洁的高压水管。将所有功能整合在一个充满设计感的不锈钢箱体内,运用多彩的颜色及图标,向使用者说明:每日的生活垃圾应如何分类处理,以提高居民对合理利用资源的认识。
  不足150平方米的楼道中填充了各式的空间矛盾:被私物侵占的无主之地,错综复杂的管线,昏暗的走廊灯光,凹凸不平的地面等。根据居民的意见我们发现对于楼道这样的空间并不是提供社交性的公众场所,单纯安静整洁的交通空间是最大的需求,这是一个对社交行为进行反思的公共空间。
  所以在一二层的公共空间利用镀锌钢裸管弯折出贯通两层的一种帘幕装置,吊顶与墙壁部分的帘幕隐藏了杂乱的管线。通过用切片的方式配合灯光效果营造出连续的走廊空间,成为居民回家或外出时一段安宁心情的预热之旅。
  更多改造项目2019即将呈现
  新华路视觉标识系统并不单纯的以功能性牌示为目标,而是寻找可以加强场所幸福感的主题,并在形式,色彩以及材料的选择上尝试着融入不同的项目风格,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标识系统是场所中的点睛之笔,我们希望通过多元的表达手法,去传达城事设计节的统一精神:让社区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从每个场所的情感需求出发,在理念上与设计师进行深度探讨,共同打造出一个友好社区,让儿童、老人和都市白领都能感受到温暖幸福的生活方式。
  针对项目作为常年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通过与大鱼营造合作的社区调研活动征集了附近居民对绿地现状的意见和改造设想。
  与本届城事设计节运营共建方好处meetbest共同构想城市空间的未来运营模式,在设计改造基础上结合运营预期,在绿地内设计了一组满足不同人群功能需求的空间容器。在尊重绿地现有布局、解决居民诉求的前提下,以轻盈活泼的建筑形象激活绿地与城市的联系,打造处开放、活跃的户外社区活动中心。
  本次公共空间改造为上海繁华地段有70年历史的老房子,上海万科与设计师团队共同设计探讨在现代化城市中如何更好的符合现代老人建筑的使用功能。
  营造邻里间的交流空间——里弄的共享生活。设计以弧形为设计元素,一层处利用两户间的组合柜子形成放大的活动空间,二、三层设计在两户间的放大空间增设翻折座椅,形成邻里的休闲及交流的空间;天台设置集中休闲区和活动区,可组织集体聚餐等各类邻里活动。
  闲余空间的街道微客厅
  一、示范性(基地位置):改造位于上海典型老社区楼宇之间,也许可以作为类似空间利用的一类实践。
  二、周边关系(行人与基地位置):当曾经的空地变身为客厅,便与道路产生新的联系-从路过到驻留,从无视到注目。
  三、空间的秩序(形成构筑):线形的单元构件以排列的秩序构筑起空间。线,构成虚的间,既是对空间的介入也是对空间的敬畏。
  四、客厅(社区展馆):人们在这里传递信息,达成了解,并以细节的展示内容沟通彼此的世界观。
  五、链接(法华镇路上的记忆点):珍视街区历史和文化沉淀,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希望能成为法华镇路上的记忆点。
  透过观察居民生活细节,访谈了解居民日常面对的问题及需要,aaam提出了改造小区绿地的互动装置方案,重新整合区内的各种生活设施,如自行车停泊位、晾衣架、休闲座椅及玩乐设施等。
  设计利用了简洁的线条系统,勾画出各种功能,居民日后更可发挥创意加构改造,迎合新需求。幻彩色带与原有绿化串连,期望色彩能为社区注入更多活力与生气。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