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会议,全体区人大代表围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聚焦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推进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打造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区”“以美丽庭院建设为切入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个专题开展审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田春华等参加专题审议。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专题审议会上,人大代表们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家门口服务体系等话题,纷纷献言献策。
周卫强代表说,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一天最多有1.8万名货车司机进出洋山港。他们工作十分辛苦,患病、工伤意外等情况在所难免。然而,洋山港内迄今没有卫生医疗救护站,甚至连一辆救护车、一台除颤仪都没有,若有意外,最快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将患者送到医院。他建议加快改善洋山港的卫生医疗设施。
郎凤芳代表说,在浦东户籍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已超过30%,能否有尊严、有质量地颐养天年,是衡量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的养老机构普遍缺乏内设医疗机构配置,医疗机构内则老年护理床位不足,只进不出的“赖床”现象时有发生。她建议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深度融合,加大老年护理床位的供给力度,并引导医疗后基本康复的老人回归家庭或机构养老,提高护理病床的周转率,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满足更多老人的需要。
王丽萍代表说,市民享受高品质的晚年生活,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然而当下的护理人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在护理过程中常会无意间伤害老人的情感。她建议放开对于养老护理工作与培训的种种限制,通过第三方职业培训的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赵晓冬代表说,浦东对于困难家庭的低保补贴政策力度大、范围广,然而,这一政策却被某些人利用,出现了“养懒汉”与低保代际传承的现象。他建议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在就业帮扶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心理干预与教育关爱,打破“破罐子破摔”以及代际相传的观念。
陈春艳代表说,高品质的生活要以安定的生活环境为基础,而公共法律服务则是“稳定器”。她建议在新区层面加快建立一套覆盖面更广、专业性更强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汇总成一套基层法律服务目录清单,直接送到居民的“家门口”,此举有利于培育居民的协商意识,改善邻里关系,弘扬契约精神,引导社会规范,保障居民的合法权利。
魏姝丽代表说,在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下的日常工作中,社工的负担和压力很重,然而社工的薪酬水平低下,难以留住大学生、研究生等人才。她建议政府应提高社工的工资待遇,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促进浦东“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促进高质量发展
“企业的春天来了!”1月11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会上,一位企业界人大代表脱口而出。在这场接近3小时的会议上,12名代表纷纷“抢麦”发言,对浦东未来的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28年来,浦东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预计跃升至2018年的1万亿元,实现超过百倍的增长。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营商环境的优化功不可没。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首次进入世界前50,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显著的十个经济体之一。在国家发改委2018年上半年对22个城市开展的营商环境试评价中,上海位居第三名。
2018年,浦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大动作”。首先,浦东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在“证照分离”、商事制度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动产登记“全网通”、“六个双”综合监管等方面均有突破。其次,浦东聚焦自贸区制度创新,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落实上海“四大品牌”的战略部署,推动“五个中心”建设,有力提升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生动力和质量效益。此外,浦东还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企业降本减负改革创新,并且聚焦重点区域和领域,发挥国资国企的主力军作用。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政府如何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浦东新区主题套餐个性化服务机制受到了不少代表的“点赞”。以往,事项审批都是按部门事项分类,如今,企业提交需求,政府来协调配合,企业的感受度和满意度大大提升。詹庆华代表提出,目前税收优惠、扶持政策方面门槛偏高,不少小微企业很难受惠,另外管理部门的职权还有不少交叉重叠,手续依然繁多。
还有不少代表提到了政策透明度的问题。汪燕飞代表提出,未来政府应当利用各种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与知晓度。杨熔勇代表表示,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不少惠及企业的政策,助力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希望新区政府加强政策的宣传与落地,适当时可举行案例培训。
提升法治化水平、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也是众多代表的期盼。曹琦代表表示,这几年自贸区建设给了金融方面很大的支持,特别是“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吸引了不少跨国企业项目落户上海。她希望,未来浦东能争取建立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税制。张敏代表则关注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的提升,希望相关制度改革更加深入、具体,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聚焦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 加快推进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
围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聚焦打造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加快推进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专题,区人大代表们积极建言。
人才政策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浦东将做实人才服务链,加快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等专项政策,开展海外人才审批服务改革试点,推进浦东国际人才港建成投用,优化人才安居环境。来栋文代表建议扩大外籍人士永久居留政策的包容度,为企业吸引多元化国际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冯建妹代表建议在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支持上,适当提高政策覆盖面,团队合作也非常重要。她认为,浦东人才发展“35条”提出探索推进人才分类评价,这条内容非常好,建议细化落实。
俞立中代表建议重视青年人才,他认为浦东重视高端人才,具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也需要同步关注。此外,浦东科创中心建设要营造氛围,要有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定期联合推出行业内高质量论坛,给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才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李梅代表提出,教育培训政策要聚焦浦东产业,降低职业教育准入门槛,分类准入,夯实产业发展人才基础。
2018年,浦东“双区协同”进一步增强,启动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进华大半导体等一批总部位于张江的企业在临港建设产业化基地。吴家翔代表认为,随着张江、临港的“双区协同”进一步加强,研发在张江、生产在临港有望尽早实现。在此过程中,他建议将更多创新要素集聚到这一走廊上来,并通过产业联盟协作的方式,助推浦东的创新发展。彭宣嘉代表建议加强区域企业合作,由政府引导,让上下游企业、互补性企业合作推出拳头产品。
关于南北科技创新走廊,报告提出浦东2019年将优化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布局,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俞立中代表建议南北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要有现代化空间格局概念,给企业、研究机构等研究共享、互通有无的机会,要有社区建设,在软环境上下功夫,让科技工作者有归属感,积极为区域建设做贡献。
提升浦东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打造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区
1月11日上午,在“提升浦东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打造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核心区”专题审议会上,12名代表围绕“发挥城运中心等‘城市大脑’作用,推动城市运行智能管理”“加强社会协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等话题充分发表意见和想法。
丁海涛代表结合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建设,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2019年政府工作目标清晰、重点突出,但是任务艰巨,城市精细化管理还在路上,还需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比如,要聚焦大数据,打造精细化,营造社会化的良好氛围,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管理系统;要加大力度建设城运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完善顶层设计;要强化智能化预警能力,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下大力气;要锻造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编制系统化的精细化工作教材,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对精细化工作相关人员的理念和实务培训。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交通的发展得到代表们的关注。万建军代表认为,管理部门在制定公交线网计划时,应该因地制宜、有区别地规划中心城和新市镇的常规公交线路,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的推进,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在轨交车站规划的同时,规划好“最后一公里”的常规公交线路,尽可能考虑到轨交客流的均衡性,尽量避免出现某些轨交车站客流特别集中的情况。应充分预判、采用大数据应用和精细化的方法,规划与规轨交、公交枢纽配套的P+R设施并同步启用。他还建议浦东应利用城运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立轨交和公交的应急管理机制,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实现预判。
来自建设行业的高洪彦代表则聚焦城市地下管网的管理。他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管网的情况还仅仅停留在过去几十年的档案资料中,这与现在的建设进程严重不相适应,相关部门应对所有的地下管网改造、更新等情况进行详细的、不留死角的梳理,并建立综合的管理维护运营新机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确保城市地下管线运行安全。
以美丽庭院建设为切入口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浦东既有繁华的中心城区,也有广袤的郊区农村,乡村振兴是浦东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如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实现乡村振兴?1月11日上午,在“以美丽庭院建设为切入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审议会上,代表们开展审议并积极建言。
徐宝良代表说,浦东美丽乡村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紧贴区情开展工作,成绩显著。但仍有短板,比如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有差距,农村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等,希望加大力度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落实,强化领导与组织架构,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在“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上努力。
作为基层代表,董军代表深有体会,认为浦东乡村振兴工作抓得准、抓得早、抓得实,建议继续加大乡村振兴资源、资金的倾斜力度。大团镇将着力进一步做强桃产业,进一步做优环境,进一步做大服务,进一步做实示范。
浦东乡村如何发展?王继斌代表建议加强农村集体房屋资产管理,加强集体经济货币资产管理,拓宽集体经济收益渠道;提升监管意识,改进监督方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群众参与热情,提高获得感和满意度;激活农村资源,提升服务能力。李臻代表建议浦东应该继续聚焦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针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土地使用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民宿发展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涉农用工补贴政策辐射面应进一步扩大。
山佳明代表提出应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强化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振兴、都市绿色农业发展的主体地位;促进开发公司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融合发展,培育引进先进的龙头企业,提升浦东农业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布局,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都市绿色农业。
徐国良代表建议加大综合帮扶和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顾澄勇代表建议政府部门鼓励本地青年进入农业企业工作,加强补贴覆盖范围,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金,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农村,参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