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李强书记指出:要持续用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企业的环保治理,是污染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
当前,不少企业觉得环境标准高、行政监管严、治理成本大......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治的契合点在哪里,企业环保治理的“路在哪里”?来看看这位局长的调研手记。
政府监管企业自治共同实现绿色发展
嘉定区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莉萍
大调研中,我多次实地探访企业生产经营和污染治理真实情况,倾听他们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
特别是在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深入交流中,我归纳出他们普遍关心的两大问题:一是企业到底怎样才算环保合法合规?二是现阶段企业环保治理的难点在哪里?
直面问题,我进一步思考,在当前全社会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如何找到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治的契合点是企业环保治理的根本问题。经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环境标准高?因为治污设备“不标准”
很多企业反映,目前执行的环境标准太高,为了“达标排放”不得不反复尝试新设备,以提高污染净化效率。
其实,“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标准、下大力气治理污染”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只是由于不同行业、甚至同一行业的企业原辅材料不尽相同、生产工艺不尽相同,所以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甚至排放时段也不相同,导致了每家企业的污染治理设备几乎只能“量身定做”,无法简单的“复制”和“通用”。这才是企业认为难以达到环境标准的症结所在。
2、行政监管严?因为对环保“不了解”
也有不少企业提出,现阶段的环境行政监管太严,大到排气筒高度,小到危废存放区域吊牌、划线,事无巨细,容易顾此失彼。
其实,众多的监管要求,都是多年来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领域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并且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正在得到越来越严格的执行。大部分日常管理类的具体要求,实践中不难做到。企业不理解细节监管要求,源于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比较复杂分散,管理人员还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也不完全具备条件,安排专门人员从事内部环境监管。
3、治理成本大?因为有劣势企业在竞争
部分企业还提出,污染治理设备需要长期运行维护,成本较大,甚至影响了企业产品的定价和竞争力。
其实,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本应属于企业成本,否则就会转换为社会公众甚至政府财政的成本。企业如果因为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影响产品竞争力,只能说明市场上存在没有付出治理成本的对手在恶性竞争。这也恰恰印证了,对于违法排污企业的监管和淘汰力度还不够大。
我想:只要问题找准了,也就明确了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企业制定治污措施不专业,政府部门要支持帮助;企业对于管理要求不了解,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由于部分企业违法排污造成不公平竞争,政府部门要坚决取缔。
“一厂一策”,量身定制治理措施
调研中,获悉安亭镇某企业拟对电镀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我们指导和帮助企业因地制宜制定了“自动化电镀线+研磨水循环利用“等配套的方案,并汇编了相关技术指南。通过这次改造,该企业不仅实现了工艺提升、环保提标,还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个实例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以点带面的探索为企业定制污染治理方案,是彻底解决治污设备“不标准”问题的有效途径。
“管家服务”,培养环保合规能力
帮助企业练好内功,不在监管细节上丢分,要坚持“授人以渔”。我们针对性的引入了“环保管家”服务理念,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指导企业从前期审批手续到日常生产运行的整个过程,对全区100余家环保重点监管企业,给予全面体检和技术支持,并逐步健全企业内部合规机制。
短短三个月,“环保管家”排查各类监管隐患580余项,基本全部整改。同时,我们开展环保政策、技术的宣传培训175场次,服务企业5000余家,受众人数近1.4万人。参训企业环保意识大大提升,环保治理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严格执法,塑造公平竞争环境
坚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是对守法企业另一种服务和支持。对那些未批先建、污染物直排、隐患严重、厂群矛盾突出和群众反应强烈的“散乱污”违法企业,我们开展了拉网式排查,依法严格整治和处罚。2018年,我局立案处罚环保违法案件171件,处罚金额3170万元,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9件。
我越来越深切感受到:当好“店小二”并不容易。只有设身处地的为企业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实现环保合规,成为他们合法经营、踏实发展的“服务生”和“守夜人”。
我也相信,随着大调研发现问题的逐步解决,通过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治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同呼吸、共奋斗”的绿色发展,为嘉定建设天更蓝、水更清的“创新活力之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