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熊芳雨、刘辉1月14日报道: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顺利完成。经过广大市民群众网上投票、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抽样调查,以及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书面评议三种方式进行测评,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市民总体满意度为91.02分,比去年提高0.11分,再创近年来新高。
环卫工在浦发银行爱心接力站休息片刻。
据有关方面测评,得分居前的项目(按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新增1000处方便户外职工休息的“爱心接力站”、新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建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建改建60片市民球场、提升45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建设绿道200公里。
爱心接力站 户外工作者的第二个“家”
漕溪北路中国电信营业厅爱心接力站,微波炉、充电宝供户外工作者使用。
位于漕溪北路915号的中国电信营业厅,是上海首批挂牌成立的001号接力站。这间最初略显简陋的员工休息室,历经数次升级,不仅将营业厅内智慧家庭展示场景开辟为户外职工休息场所,还将展示场景内的沙发、电视等对户外职工开放,去年,这里又专门扩展出了一个独立区域作为“爱心接力站”,添置了相应的设备。
1月12日晚餐时间,两名在附近巡逻的安保人员走进爱心接力站,往茶叶杯里盛了点热水,坐在小圆桌旁吃起了刚买来的鲜肉饼。“中午这里最热闹。”营业厅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记者,“在周边道路做清洁的环卫工都会自带饭盒到这里来,用微波炉加热饭菜,喝口热水,歇一下脚。”遮阳躲雨、休憩放松,加上人性化的贴心服务,接力站里常常人气十足。
以环卫工、快递员、协管员、送餐员、出租车司机、物流驾驶员、交警辅警等户外职工为服务对象的爱心接力站,能够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饮水供给、避暑取暖、餐食加热、电瓶充电、手机充电、应急药箱、盥洗休息等多种服务。站点主要依托上海部分银行、通讯营业网店、超市卖场、药房等零售门店、饭店、快捷酒店以及各区职工服务中心、街镇党建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等单位,主要设在户外职工工作相对集聚区域的沿街。
2018年2月,首批600家爱心接力站正式启用,去年全年共开设出1000多家站点,遍布上海市16个行政区。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充电排插、桌椅,服务设施贴心温暖,在外奔波累了、渴了、乏了,这里就是户外职工的第二个“家”。
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解决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
工作人员进行二次供水水箱清洗。
随着上海完成供水集约化,郊区都已告别了小河道和深井取水的历史。不过,陈旧的二次供水设施依旧影响着部分郊区居民的水质。崇明区城桥镇,多年以来,水压不稳、管网不便,居民们用自来水淘米,却怎么也淘不干净,成了大家心里的一块“疙瘩”。
2018年4月,城桥镇全面启动老旧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工程主要针对2000年之前投入使用的老旧公房,覆盖城桥20个居委,681栋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39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2万多户。对立管、水表统一更换、外移;水箱进行综合改造,使用食品级内衬;阀门、窨井等附属设施进行统一更换……改造过后,小区水质水压得到明显改善。“现在我们家庭用水放心多了,家里老人洗菜淘米甚至还愉快地哼起了小调。”当地居民按耐不住喜悦。
2018年,通过改造老旧小区的供水水箱、水池、楼道立管及水表外移等,上海顺利完成了2500万平方米郊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提高了供水质量,杜绝了二次污染,确保了水质和水压达标,有效保障了郊区居民的用水“最后一公里”。
市民球场、健身苑点 丰富市民身边的“健身圈”
市民在行走健身。
紧邻淀浦河而建的朱家角镇市民广场体育公园占地近5万平方米,是目前青浦区11个街镇最大的室外体育场所。每天早晨,在1600米的健身步道上走上几圈,已成为当地居民的习惯。在市民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和百姓健身步道的基础上,2018年10月公园又新增了包含20多件器材的益智健身苑点,满足更多人需求。
2018年,上海共新建市民健身步道89条,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点342个、市民球场72处,去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前竣工。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健身苑点已达13445个、市民球场545处、市民健身步道728条。
今后,上海将继续挖潜,利用苏州河、黄浦江边,以及小区、厂区外围等,新建改建健身步道和益智健身苑点,确保市民出门3-5分钟都能有健身设施。
社区嵌入式服务 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
在福寿康虹口凉城一路日间照料中心,一名护理人员正在为老人提供康复训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对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社区嵌入式机构,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及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建设。
2018年,上海加强养老服务,深化长护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新增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00个助餐场所、7000张养老床位,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全面完成农村薄弱养老机构的改造提升。
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的重要社区养老设施。2018年,“新增80家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被列为本市政府实事项目,并在市民总体满意度测评中得分居前。
大城养老的模式重在社区嵌入。像长者照护之家、日间服务中心这样嵌入在社区内、满足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环境的愿望、便于子女探望和社会代际交融的养老服务形态,受到了普遍欢迎。
建设224公里绿道 为城市“养眼润肺”
宝山牡丹江路绿道
滨水、片林、草地、湿地,在长宁外环生态绿道,多元植物和水体组成了特色性风貌。去年,通过绿道改造提升,这里春夏秋冬皆有景。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绿色发展的普遍选择。东方网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2018年上海共建成绿道224公里,绿道累计建成总量约671公里。
2018年,上海绿道建设超额完成指标(200公里),共建成绿道224公里,包括黄浦滨江绿道、静安彭越浦绿道(汶水路-灵石路)、长宁外环生态绿道、杨浦滨江绿道、闵行龙吴路(景联路-江川东路)绿道、松江广富林郊野公园绿道、嘉定新城环城林带绿道、奉贤金汇港半马绿道、青浦环城水系(一期)绿道等多个项目。
经统计,目前,上海绿道累计建成总量约671公里。未来,上海绿道也将围绕“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目标,在建设中提高彩化比例、丰富植物配置层次,实现绿道景观的季相变化,更加体现不同绿道的植物特色。
上海市政府于2018年共安排10个方面、31项实事,涉及16家牵头责任单位,覆盖全市各区,年度计划投资111.9亿元,其中,工程类项目21项、非工程类项目10项。2018年度实事项目包括加大慰老爱幼扶弱力度、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优化道路交通出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再生资源回收、提升文旅服务功能等方面。所有实事项目均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8个项目超计划完成,占总数的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