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广中路街道“爱心个人”任传英
2019-1-14 10:38:41发布41次查看
据虹口区消息:1月4日,广中路街道金属居委“蓝天下的至爱”活动启动,93岁的任传英被评为“爱心个人”。与此同时,她又捐出了今年的第一笔捐款1500元,这占了她每月生活补贴近一半。至今,这位老党员已持续捐款捐物68年,仅最近30年,任传英就捐款近4万元,资助6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而她的家中,至今只有一台60年代的收音机,一盏简陋的节能灯,一对单人沙发,唯一的“重资产”是外孙给她买的一台彩电。
68年前的第一笔捐款
任传英出生在山东,年轻时可谓身经百战。年仅10岁,她就抱着“打日本人,报仇雪恨”的愿望毅然加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信,她的革命生涯自此开始。抗日战争时期跟日本人斗智斗勇,后随部队参与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并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任传英在华东海军警卫团卫生队工作。
1951年,当任传英听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捐出义演所得,为部队购置了一架飞机,她的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战友们都上了前线,我能做多少是多少”,当天她就将大女儿几个月的牛奶费捐了出来,这也是她人生中第一笔捐款。在厚厚的一沓材料中,有一封感谢信记录了她对爱的执着。信是1966年中共河北省邢台地委、河北省邢台专员公署发来的,信中感谢任传英为邢台地震灾害捐款的事迹,并表示在党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帮助下,灾区重建工作有序开展,退回了她的捐款。收到这封感谢信,任奶奶非常失落。当时她已经从海军复员到虹口区乍浦路街道开展党组织工作,于是她将这笔平日节衣缩食省下来的500元钱交给了组织科的同事,要求她务必转交给灾区。“捐出来的钱,我是肯定不会拿回去的!”
2018年10月16日,爱的执着再次上演。重阳节前夕,区领导走访慰问了任传英老人,并送上了慰问金。谁知,任奶奶转身就联系居委会,要求将这笔慰问金捐赠给精准扶贫事业。居委干部再三劝阻,最终拗不过她,只得请上海慈善基金会虹口分会收下了这笔特殊的捐款。
翻开任传英的部分捐款记录,47笔捐款涉及唐山大地震、抢救大熊猫、苏浙皖特大洪涝灾害、东亚运动会、希望工程、西部建设、残运会、汶川大地震、万人捐帮万家、蓝天下的至爱……几乎每个重大事件,都有她积极捐献爱心的身影。据说,1991年苏浙皖特大洪涝灾害,恰逢她小儿子结婚,全家人把三条新被褥也捐献了出来。这让金属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孙艳感动不已:“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持之以恒地做就很了不起了!”
一名不领报酬的工作者
任传英如此高频捐款,自己的生活却是相当清贫。
1955年,任传英响应中央军委“精兵简政”的号召,主动复员回到街道。她的丈夫谢宜忠是海军将领,长期驻扎在舟山。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在上海生活,艰难可想而知。然而,任传英是一个经历过枪林弹雨的革命者。新中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刚刚开始。她回到社区,主动担任起了四个居委的联合党支部工作。白天跑社区,忙着让退休的老同志找到组织;晚上蹬起缝纫机,忙四个孩子的吃穿用,她的小屋里经常凌晨还亮着灯。
当时的乍浦路街道对她的工作非常肯定,想要给予相应的报酬,她两次婉拒了。“共产党培养了我,做点事是应该的!”她的行为让很多老同事也无法理解,大多数老同事复员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较高,她却从不眼红。第三次拒绝报酬的决定是她丈夫做出的。当时,一直在舟山忙着军备的丈夫去北京开会,顺道回家看看妻儿。恰巧碰上街道同志第三次登门送工作报酬,他立刻和任传英进行了严肃的谈话,“不能要,我们有困难,自己克服!”从此以后,谢宜忠每月36元工资一分为二,一半给任传英,养活家里的5口人,一半留在身边,接济部队里生活困难的战士。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四个孩子长大。
1989年,她的丈夫在弥留病榻之际,还不忘关照她:“我走了以后,家里有困难,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不能找组织、找政府!”她含泪答应了。丈夫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部队发放的每月80元生活补贴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鞋子破了补补穿,眼镜坏了用胶布粘一粘,可以说每一分捐款都是她这样从嘴里一点一滴节省出来的。“就连部队给的抚恤金,她都捐了出来”,她的无私大爱,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
任传英有一双巧手,女红样样精通,推拿、按摩手到病除。这双巧手不仅常常为灾区人民编织毛衣,还经常为社区居民服务。在她的家中,有一包塑料袋,里面有零布做成的小围兜和的确良背心以及零钱包等等,这些都是她亲自一针一线做成的。“小围兜送给幼儿园的娃娃们,的确良背心送给敬老院老人,零钱包送给邻居老人”。她还是街道志愿者服务团的成员,长年活跃在社区,为社区有病痛的居民推拿按摩,谁有个病痛,她都会热心地帮忙按摩,居民们亲切地称呼她为“任奶奶”。
任奶奶常说:“是共产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我是一名老党员,以前为捍卫国家领土而从军,现在我什么也做不了了,只能捐一点款,做一点小事,帮助有困难的人!”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