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当孩童又一次在大街小巷唱起这首古老的歌谣,我们就知道,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来了。
2019年的1月13日是腊八节,记者采访了各地的几位网友,来听听属于他们的腊八故事。
一名女律师的腊八节
小雪
女,27岁,江苏南京,律师
这两天看见新闻说杭州的灵隐寺又开始煮腊八粥了,才惊觉,原来这一年已经快结束了。
这一年,我成了一名律师。
作为一名新晋女律师,我还没有在法庭上“叱咤风云”过,只是每天在电脑上写律师意见书、阅卷笔录、律师函、起诉状、辩护意见、代理词、修改合同,等等(天啊)。白花花的底稿、庞大的法规数据库、五花八门的政府网站……千篇一律,烦闷枯燥。
南京是个要冷就特别冷、要热就特别热的城市,天气在两个极端里摇摆不定。最近,我走在风雨交加的南京街道上,特别特别思念家里的那碗粥。
住的出租屋也很小,没有空调暖气,每天冷得不行,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单枪匹马地来到南京打拼。
说实话,有点烦,不知道自己还要重复这样的工作多久,更担心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律师。
其实这个腊八节挺想回家的,抬头看了看电脑上的案例分析,还有面前书本上的一条条法律条文,不禁感怀万千。
下一个腊八节会在哪里度过呢?真想回家。
“好吃豆”吃焖子
观阳
男,22岁,河北保定,大学生
说到腊八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腊八粥。简简单单的一碗甜粥,却是幼年不可多得的美味。
心急的我总是被热粥烫到嘴,妈妈就会笑话我,是个“好吃豆”。
高考失利,带着遗憾和不甘,我来到离家千里的保定。这里许多习俗较家里都有所不同。
比如腊八这一天,除了喝粥,我们还要吃焖子,这是北方的传统小吃,用精瘦猪肉和山药粉面灌制而成,也很好吃。
最近刚交了一个女朋友。腊八这天,在冷风飕飕的天气里,我俩缩头缩脑坐在校门口,点一碟焖子,又来两碗小米红豆莲子粥,面对面,开始开心地庆祝我们首个共同的节日。
就这样,我发现,其实来到这个大学、这个城市也没什么不好。刚考完的试,也都拿了不错的成绩,奖学金也有望了。
其实,只要努力,就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
在布里斯托过腊八
小倩
女,29岁,英国布里斯托,学生
在布里斯托过腊八,感觉太不同了。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一般是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午茶餐和晚餐。英国人不喜欢辣味,口味较清淡,比如坎伯兰香肠、土豆泥、马麦酱……诸如此类。
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英国的东西太难吃了!肉很油腻,菜色单一,味道一般,反正我来这边以后,一直没习惯当地的菜。还是喜欢清淡的饭菜,喝喝粥,配点老干妈,都挺好。
在英国的第一个腊八节,我买了一只锅,买了各种豆子和糯米,给自己煲了一锅粥。
来到英国,其实一直不太适应:比如语言关过不去,比如性格比较害羞。
因此,来这边几个月之后,常常想起家人,想起在中国的日子,会后悔为什么只身一人来到英国。
腊八节前,妈妈跟我视频,让我煲一锅腊八粥,还把食谱发给我。当时就有点想哭,想告诉妈妈我在这边过得并不好。可是这是我当初执意要来的,不想过早认输,不想让她担心。
腊八节是中国的节日,我在异国他乡煲粥,觉得与祖国近了一点,与父母近了一点,这让我感觉重新又有了些许力量。
妈妈,我可以像给自己煮粥一样,好好照顾自己。
干吃腊八粥
小杨
女,24岁,江苏徐州,研究生
腊八节,应是合家团圆、围坐桌旁一起喝粥的日子。
跟妈妈的关系一直不太好,觉得她不顾家。可她最近几年,腊八节的腊八粥都不忘,一米一豆地熬着,给全家人喝。可能也是老了,在锅前唠叨着的她,头上竟有些许白发。
妈妈爱在粥里加一堆料——一小锅水,能配上十几种料。
黄米、白米、板栗、小米、鸡头米、菱角米、赤豆、去皮枣泥作底,煮上一煮,再放入些葡萄干、花生碎、桃仁、瓜子、小块红糖等。妈妈说,她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她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淮河边上的人。
最后,一锅粥逃不掉的命运就是,太多的原材料吸收了水分,只剩干巴巴的一堆,我便每每吐槽,是吃了碗干拌八宝饭。
于是每年的腊八,就在我的吐槽和妈妈的笑骂声中度过……两个人的关系果然就会亲近缓和很多。
已是在徐州读书的第七个年头,每逢腊八,办公室就会粥香四溢——徐州本地的师哥师姐们又开始煮粥了。
不禁眼馋地去盛了一碗,香味扑鼻。
徐州和淮河水遥遥相望,可一小碗腊八粥,立刻又让我想起从前,想起在家乡,有妈妈相伴的日子。
美丽东北少女在腊八深受数学折磨
叶晔耶
女,14岁,黑龙江佳木斯,初中生
腊八腊八,顾名思义,腊月初八。
作为一个家在东北的美丽少女,寒冷的腊八这天,我总是在家里趴暖气,写着我最头疼的数学作业……每次数学周测都让我非常紧张,手心出汗。
同桌是个数学天才,每次数学测验都接近满分。老师特地把他安排在我旁边,希望敦促我好好学数学。结果与他同桌,只会让我更抓狂!
一翻开数学书,真的就有点怕。不过好在从被窝里艰难地爬起来,还有一碗暖和又健康的腊八粥可以喝。奶奶说过,腊八粥象征着和平、美满、幸福、团圆,也象征着新一年的好运!
买了一本新的试题册,听说很灵的,我真希望它能让我的数学“突破重围,焕发生机”。
加油少女!加油腊八粥!
找一个温柔似粥的人
张居祥
男,46岁,江苏盱眙,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腊八,在许多地方特别为人所重视,北方就有“喝了腊八粥,便把年来盼”的说法。腊八喝粥,这一风俗由来已久,地不分南北,男女老少都要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北方腊八粥是咸的,南方的则偏甜,口味不同,心意却是相通的。
我的家乡在淮安,地处南北交界,有些习俗既南又北,有些习俗不南不北。就拿腊八节来说,淮安人并没有特意喝腊八粥的习惯,有的人家哪一年忽然想起来了,就煮上一锅,想不起来,也就算了。有时煮咸粥,有时煮甜粥,偏南一点的金湖、洪泽、盱眙的人更喜欢偏甜一点。
淮安人不看重过腊八,但他们看重冬至,他们把冬至看得比过年都重要,称冬至为“大冬”。关于大冬,他们开口闭口都是“大冬大似年”。
不看重腊八,不重视喝腊八粥,但这并不意味着淮安人不会做粥——淮安人做粥,天下第一,漂母饭信,用的就是粥,不管好不好吃,名气绝对响。我在淮城上过一年班,早饭基本都在南门街路口的漂母粥店吃,店不大,但粥做得真好:五谷杂粮,瓜果菜蔬,经大师傅一调制,熬、煮、炖、焖,花样百出,就连我这样最不喜欢吃粥的人,也能百吃不厌。
后来回盱眙工作,吃粥明显少得多,有一年腊八,我问母亲,我们家是不是从来不过腊八节,因为自打我记事起,从来没喝过腊八粥。母亲说不是不过,是你小时候爱吃干饭,嫌喝粥没劲,家里又穷,从生产队分到的粮食少得可怜,没办法,只好在粥锅里放饭口袋,这样,一家几口,你吃饭,其余喝粥。
我问母亲,腊八粥难做吗?她笑了笑,说在一口锅里,能同时煮出粥和饭,煮个腊八粥有什么难。
随后母亲便取了糯米、粳米、小米、花生、绿豆、红枣、玉米彩、杏仁,淘洗干净,放入铁锅,引了柴火,烈焰舔着锅肚脐,不一会儿,蒸汽从木锅盖的缝隙喷涌而出,蒸汽里混着谷物特有的香味。母亲揭开锅盖,用铜勺贴着锅底顺时针搅动一会,再将锅盖盖上,牙了缝(方言:露出一条缝),往灶堂里又添了柴,火势更旺,香气开始在空气里弥漫。不一会,火势渐弱,再利用余烬慢熬十五分钟左右,母亲便将一碗满满当当的腊八粥端到我面前。
糯米、粳米、小米、玉米彩交融在一起,白中点缀着点点金黄,温润如洒金籽料,绿豆在沸水中早已开了花,与红枣衬在一起,好看极了,杏仁、花生仁沉在碗底,入口方知味浓。这才晓得母亲熬粥的手艺比漂母粥店的师傅好了不知多少倍。
小时候只喜欢干饭,吃起来带劲,狼吞虎咽,压饿!人到中年,也许才明白粥的意义。一口铁锅,不敢说海纳百川,也能说包蕴五谷。在这里,水与火不再对立,谷与谷深情相依,一粒粒莹白的米在水中展眉,一颗颗碧绿的豆粒在火里开花,花生、红枣、杏仁在水与火的洗礼中释放出的是全新的生命意义……对了,只要你愿意,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腊八,这个特殊的日了里,你可以将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缤纷、冬的宁静一起放进锅中,慢慢熬制。一口大铁锅,咕嘟咕嘟,讲述着大地的记忆,春夏秋冬,历历在目。一勺温柔的粥,绵长入口,也许你品出来的就是人生的况味。
人啊,只有到了中年,才能懂得粥的温柔!还是木心说得对:
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
东坡、剑南皆嗜粥
念予毕生流离红尘
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与木心相比,我真是幸运的人,妻子学到了我母亲的手艺,做得一手好粥!
怎么样,听了这么多人的腊八故事,你是不是也有许多关于腊八节的话想说呢?一碗粥,抑或一桌菜,甚至异乡的孤单和怀念……
每个人的腊八节一定都不一样。
说出你的腊八故事吧,分享在留言区,就让我们在线上一起过腊八!
腊八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