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是否应继续坚持“纸质书本位”?1月8日,记者从第九届浦东图书馆学术论坛暨中国图书馆学会数字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合作论坛上获悉,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已得到业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论坛上,来自全国图书馆业界的代表围绕“传承开放共享——携手打造高品质城市文化生活”的主题各抒己见,探讨图书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让品质阅读真正进入千家万户。
“智慧图书馆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当下需求,还要考虑更加长远的城市发展趋势。”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炜在学术报告中认为,智慧图书馆建设要有前瞻性。他说,上海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如火如荼,并面向青少年人群新增了许多阅读服务项目。然而,参照上海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可发现面向老年人的阅读服务仍有很大缺口。因此他认为,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就能将阅读服务以数字化手段,覆盖到过去常被忽视或是无法到馆的人群,“研究图书馆的功能使命,我们不能只从学术角度、专业角度出发,还要从社会角度做深入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图书馆信息中心主任张晓林认为:“运用数字化技术,我们要把知识主动送到市民身边,而不只是把他们请到图书馆来。”
上海纽约大学图书馆馆长祖晓静分享了海外图书馆界的“他山之石“。她介绍,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拨款近年来大幅缩减,高校图书馆必须要向校方证明自己的“价值”。运用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了解师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这种利用数字技术检测阅读成效的方式,也值得中国公共图书馆学习借鉴。
“未来已来,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必须要转型升级。”浦东图书馆馆长曹忠表示,浦图在新年重新开馆的第二周就举办学术论坛,希望借助业界同仁的力量,为未来3至5年浦图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集思广益。他希望,通过浦图的努力,未来浦东市民能够不出家门,就能体验阅读带来的温暖,享受到高品质城市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