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 松江新闻

乡村振兴显活力 生态家园展新颜 ——我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2019-1-10 0:00:00发布91次查看


叶榭镇兴达村的朱燕近日正忙着销售自己打造的“八十八亩田”品牌大米。朱燕是土生土长的兴达村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市区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收入颇丰。从白领到农民的转变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一次,我送了一袋松江大米给同事,同事告诉我大米很好吃。”朱燕说,这引起了她的思考,为什么不把松江大米做成美食,请大家来农村吃呢?2016年底,朱燕辞职回到叶榭镇,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同朱燕一样,上海家绿农产品配送中心总经理张春辉也出生于叶榭镇农村。这些天,他同样在忙着销售松江大米。“要松江大米的客户太多,来不及包装。”张春辉欣喜地说。去年,他与当地30户农场主合作,收购了2000亩地产出的大米。张春辉原先做的是蜡烛工艺品互联网销售生意,说起为什么在两年前转型做农产品,张春辉坦言:“我发现很多农产品种得很好却卖不掉,所以想为农民做点事情。”
  不少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这只是松江乡村振兴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立足卓越全球城市现代化郊区的优势,率先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我区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市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乡村重新焕发生机

  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8幅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成功入市、全市唯一乡村振兴和宅基地改革“双试点”示范村(黄桥村)启动村庄规划建设、实行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护险、14个镇级联合社落实社员分红3.03亿元、给予55-59周岁的农村女性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补贴……去年我区乡村振兴成绩单喜人。
  同时,我区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和总要求,把握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现代化郊区定位,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立足基础优势抓重点,牵头制定了《松江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方案(2018-2020年)》,明确了“对标一流、规划引领、改革先行、特色彰显、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确定了25项主要任务和70项具体推进措施。此外,还出台了《加强民生和人才保障促进本区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给予参保补贴的操作办法》等相关政策。
  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建设正稳步推进。泖港镇黄桥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首期建设项目已于去年11月6日启动;本市唯一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云间吾厍”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规划出炉。去年,松江大米的种植面积也进一步增加,从3.1万亩增加至3.6万亩,带动了250多户农户。这也就意味着,更多农场主将以大米经营为主,告别过去卖稻谷的日子。
  目前,松江还创新了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其中,松林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91户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成立的合作社,不仅在种养结合上让每户家庭农场主通过代养每年增收8万元,松江大米的稻谷收购价每亩也提高了300元。除松江大米外,松林猪肉、仓桥水晶梨、黄浦江泖蟹等也打响了本地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品牌。

目前,松江已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32家,认证量20.22万吨,认证率达90.7%。去年上半年,全区“三品”认证率位列全市第一,绿色食品认证率位列第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率达70%。

  城区生态环境改善

  乡村展新颜,城区同样变美了。家住方松街道世纪新城社区的居民陈先生惊喜地发现,家门口的绿地摇身一变,成了一处可以健身休闲的街心花园。走进这座街心花园,一条步道贯穿其中。“这里环境好,离家又近,以后可以常常来这里锻炼了。”从只能看的绿地到可以健身休闲应有尽有的街心花园,我区去年建成了6座街心花园,让市民“转角就能遇上公园”。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大型公共绿地建设,松江中心城区已经初步实现了500米服务半径绿地覆盖的绿化格局。但此前的绿地功能仍不够完善,公园的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尚难以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健身需求。从2017年开始,我区计划每年完成不少于5处街心花园及城区路口节点景观工程提升建设。今后,区园林中心也将继续增加街头绿化小品,完善城市街心公园、口袋公园,提高城市品位;不断增加我区公园数量、平衡布局和完善功能,形成由“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组成的城市公园体系。“今年我们计划选址在松汇中路、亭盛路、九杜路东南角绿地等处新建6座街心花园。预计到今年底,区内累计将有18座街心花园。”区园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我区垃圾分类工作也向着建设标准化、运行有序化、管理精细化方向逐年提升。在岳阳街道荣乐小区内有这样“两条龙”,一条是每周的废品交投排队长龙,一天要收近10吨废品;还有一条是每个月的绿色账户积分兑换长龙,两条长龙的出现正是越来越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结果,也是我区“两网融合”体系建设日益完备的写照。我区作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试验区之一,按照“小区有回收网点、街镇有回收中转站、区级有大型集散场”的回收物流体系建设思路,着力加强硬件建设,共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406个、中转站13个、集散场1个,确保了可回收物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控。
  垃圾分类的“松江模式”已经形成,我区还将切实抓好垃圾源头分类,到2020年,计划在90%的居住小区完成市级达标分类居住区创建,切实落实分类收运,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力争湿垃圾处置能力达到530吨/日,干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1750吨/日,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松江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