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魔都100:不媚外不守旧 上海不只有东方明珠,还有旗袍

2019-1-10 6:00:00发布72次查看
有段时间,网络上一直流行着一句话:“从职业角度进入上海很容易,从心灵的角度来说,进入上海很难。”这不,前些天跟朋友闲聊,他碰巧拿这句话来问我:“所以,上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我被这毫无征兆的问题难倒了,在电脑上敲出各种形容词又一遍遍删掉,最后跟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上海石库门面临拆迁,开发商例行走访住户,碰到一个住在这里的老太太,开发商问她:“您愿不愿意搬去新房子啊?”,老太太点点头说愿意,但她希望离开前能在门前拍个照留念,突然,她好像想起什么似的,转身回到屋里头,等到老太太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换了一身鲜艳的旗袍,发髻梳得一丝不乱,唇上还涂了淡淡的口红。
这就是上海的本来的样子。
上海不是只有东方明珠,还有旗袍
▲上海弄堂
提到上海,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中心,这些标志性的建筑,它们像是城市的衣服,华丽夺目,但人们往往忽视了,生活在这里的平凡市民,才是这座城市的骨骼和血液,是他们让这个城市的每个细节变得有温度。
故事里,穿着旗袍的老太太就是上海特有的温度。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女人的时代标志,它不属于红砖绿瓦的北京胡同,就属于声色各异的老上海弄堂,从小弄堂到洋楼,旗袍和洋装在街头擦肩而过。
不少人即使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岁月,也看过各种印有浓妆长发美女的招贴画,如同人们知道天安门是北京的一样,人们都知道画里的明星来自老上海,这可比时下的明星海报有辨识度多了。
▲老上海招贴画
也因为这些穿着海派旗袍的摩登女郎,上海一时间成了时髦的代名词。
▲老上海招贴画
十里洋场的名媛们,打高尔夫、骑马……也要穿着精致的旗袍。
▲老上海招贴画
所有名媛里,宋庆龄是当之无愧的旗袍狂热爱好者,据说她当年决定到美国定居时,九十九只沉甸甸的大箱子里,有一半箱子里装的都是旗袍,不光如此,中国的裁缝还跟着去美国,给她做了一辈子旗袍。大概,她打心底里认定了,旗袍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衣服。
▲宋美龄旧照(图片源自网络)
从那时起,拥有一件精致的旗袍,便成为几代上海女人的梦想,长乐路就是这样一个为女人梦想而生的地方。
传承和创新,是旗袍一生的课题
陕西南路到茂名南路这段的长乐路短短300多米,就有17家旗袍店,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跟旗袍结缘,聚在这条小马路上。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以瀚艺、丽古龙为代表的传统海派旗袍店,主打纯手工刺绣。
aaaa
瀚艺的朱师傅跟我们介绍,店里老师傅手绣的本事声名在外,由一根金丝盘成的金龙,线丝可自始至终不断,面料和花式都按旧上海的风格定制,工艺讲究,价格几千到几万不等。
▲由一根金丝完成的手绣
跟旗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朱师傅,最开始其实是做西式服装的,误打误撞闯进了旗袍行当,拜在非遗传承人褚宏生老师傅门下,一做就是三四十年。
▲瀚艺朱师傅
马路的另一头,是以上海滩、老上海、蔓楼兰为代表的改良式旗袍店,将古典传统结合时装进行改良,有的还融入了手绘元素,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你可能很少看到长度到脚踝,颜色浓烈的传统旗袍,更多的是膝盖以上的短款素雅旗袍。
▲上海滩旗袍与时装
不过,就这么简单粗暴的把这17家店分为传统派和改良派,显然是不太客观的。当你逛完这17家店铺,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店里都会有改良旗袍的存在,瀚艺这样的百年老店也不例外。
“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改良旗袍的。”朱师傅这样告诉我们,“但是,不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她们总归是想要有一件传统的旗袍,来出席正式场合。”
如今,上海女人比以往要活泼忙碌得多,早上化妆的时间不够用,更别说有空拧盘扣了,新时代背景下旗袍有了新的变化,时下流行的改良款旗袍2.0,用隐形拉链替代了手工盘扣,但仍旧保留了盘扣的装饰性。
▲各种样式的盘扣
除此盘扣,旗袍还在面料上进行了改良,大家都知道旗袍的高贵奢华,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用到的多是丝、锻、锦、缂丝等高端面料,再加上刺绣点睛,就是晚宴、走秀、婚礼等重大社交场合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普通人一年365天,并不是天天都要出席宴会的。
改良旗袍在面料材质上,更广泛地运用了西装面料、羊绒或是麻料,既美观,也实用,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遗产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拥有,且不应该只在某些天,某些场合。
当然,时装最讲究的是设计,如何让改良旗袍跟得上潮流,又保留旗袍的韵味,这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21世纪,设计师们或多或少会受国际时装流行元素的影响,尝试旗袍低领、无袖、紧腰、高开衩等形式,还创造性的运用珠片、刺绣、毛皮饰边、织物印花等工艺,颜色绚丽、跳跃、浓重、柔和,大胆突破了旗袍的旧有模式,给传统的旗袍注入了活力。
据朱师傅回忆,十几年这里的旗袍店比现在还要多。虽然这么些年过去,有的店做了别的,但大多数还维持着做旗袍的现状。风格看似大相径庭的旗袍店,在这里实现了和谐统一,对多种文化风格兼容并蓄,是上海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态度。
人们爱它,因为它像女人的第二层肌肤,将女人的妩媚典雅,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旗袍也不是生来就是为了表现女人的曲线美的,在成为女人的肌肤之前,它只是满洲女人的传统服装,这应该是旗袍在历史上实现的颠覆性的改良。 那会儿的旗袍跟中原女士服装没什么差别,《还珠格格》大家都知道,格格们穿的衣服就是旗袍最开始的样子,直筒的长袍大袖,胸、肩、腰、臀没有曲线可言。
▲晚清旗袍影像(图片源自网络)
二十年代末,一些受西式教育影响的女学生,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她们悄悄地照着西式服装的样子收起腰,打起褶来,走上街头引领了一股时尚新风潮。
▲民国旗袍影像(图片源自网络)
1929年,这种既传统又开放,既古典又现代的服装,被官方认定为中国女性的“国服”,为了满足女人们运动时也想穿旗袍的愿望,裁缝们不断创新、不断变化,凸显玲珑突兀的女性美的旗袍,就这样成为了女人们的日常时装。
受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旗袍在60年代进入了沉寂期。好在,压抑着爱美的心的女人们在1984年迎来春天,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又在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旗袍才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旗袍是上海人民的骄傲
如今在长乐路,旗袍仍旧延续着三四十年代的辉煌,常有人说是长乐路成就了旗袍,但在旗袍老师傅心中,是旗袍成就了长乐路。
1997年,第一家旗袍店竹筠开业,店长看中了这里闹中取静,又因为它在旧上海和汪精卫、张爱玲、钱钟书等文人政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始至终,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的从来就不是这里有多少名人的痕迹,而是,这里有着东方的神秘。
▲光顾旗袍店的外国客人
虽然国外的礼服,张扬有个性,但旗袍身上的东方审美,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敛,不暴露,却尽显女性的曲线美。
旗袍漂洋过海,在欧美掀起热潮,如同当年欧洲人发现了中国瓷器一样,老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衣服还可以这么精致优雅,于是默默记下了中国上海这个地方。
因为旗袍在国外的流行,一些留学生也指名道姓要来上海做一件。刘女士一家特地从青岛到上海旅游,说是旅游,其实主要是她女儿想要一件正宗的海派旗袍,穿回学校给自己的外国同学看。
全家人在店里挑挑选选,结果反倒是妈妈比女儿试得更起劲,她俩对着镜子拿起这件放下那件,看得旁边的爸爸也笑意浓浓。
▲客户在店内挑选旗袍
改良旗袍受到国内外各个年龄段的客户欢迎,是对本帮裁缝创新与改良的肯定。上海服装研究所副所长金泰钧老先生,曾经接待外宾参观海派旗袍时,就有日本客人感慨:“我们非常羡慕你们,旗袍可以改得这么时尚化、现代化,我们的和服还没找到这条路。” 金先生则是笑着回答:“海派旗袍是海派服饰的标志,汇聚了本帮裁缝的智慧,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气质,是上海人民的骄傲。”
千年服装看欧洲,百年服装看上海。中国文学经典里,不乏形容女性华丽装扮的辞藻, “霓裳羽衣”,“凤冠霞帔”……表面上是女人们崇尚奢华,实则背后是每一个女人渴望美丽,渴望浪漫的情愫。好在,一切在旗袍这里得到了满足。
也难怪张爱玲会放出狠话说,“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图片源自网络)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旗袍既可以在庄重的社交场合闪现,也能陪伴女性在大街小巷迂回,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
林语堂说,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
倘若你想真正了解上海,就该看看那些从石库门走来,从花园洋房扭出来,从外滩的英式建筑里跨出来,穿着旗袍的上海女人。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