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依然有暖流涌动,关注困难群众生活,帮助特困群众过好年,暖心的关爱、特别的呵护,这股有温度的“救助行动”在闵行的大街小巷流淌。
家住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的老钱,是一名支内回沪人员。去年初患尿毒症以来,一年的医药费至少需要3.5万元。
老钱家中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女儿也因病未就业,高昂的医疗费用让每月只有2000多元退休金的老钱不堪重负。面对这种突发状况,闵行区打出社会救助“组合拳”,先后给予3000元慈善款、3600元帮扶款、2000元帮困款,帮助老钱一家渡过难关。
“弱有所扶”,每逢新春佳节,这样的扶助犹如雪中送炭,让温暖的阳光照进每家每户,让困难群众走出生活泥沼重获幸福。
对症下药,提升救助“精准度”
困难百姓之“难”多种多样,困难人群也各不相同。为此,闵行区开展了“弱有所扶”专题调研,问需问计于民,收集了上百个问题,涉及低保低收入家庭、大重病医疗救助、失独困难家庭、独居老人、支内回沪人员、残疾人就业、住房困难等多方面。
在调研中,闵行区致力于寻找并覆盖原先救助体系中的盲点、薄弱点。去年5月,开展了对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群体援助体系的专题调研。
闵行慈善与少儿公益基金创立孤独症项目
如何因症施策,精准救助?对此,闵行提出了推进全区孤独症群体援助体系建设的意见。今后,闵行区将从完善帮扶政策、加大公办特殊学校的招生力度、提升社区对大龄孤独症患者的照护能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等方面着手,让孤独症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救助“9+1”: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
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闵行区进一步完善“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9是指: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1是指:社会力量参与。
弱有所扶,绝不仅仅是解决吃饭、穿衣等基础温饱问题。
除了传统的民政帮扶、各类优抚优待对象,闵行区还把一些相对弱势群体纳入进来,覆盖一般困难对象、特殊困难对象、支内回沪人员、困难家庭、困难残疾人、困难老人、困难妇女、困难儿童、困难学生、其他困难人员等10类人群。
因地制宜,救助帮扶各有特色
江川路街道所在地是“老闵行”,为上世纪50年代建起的重工业老城区,这个社区老龄化程度高,失业人员多,有相当数量的“相对贫困”家庭和人员。街道形成帮困扶贫清单,实行精细管理、精准帮扶,在各居村委设立三人及以上评议小组,杜绝“人情保”,对居村民政干部一季一培训、一年一考核,提升救助专业水平。
在莘庄镇有很多困难人群在生活中奋力拼搏。他们面临着病患无钱医治、学生无力支付学费、老人无人照顾、残疾人缺乏监护等各种困难,亟需帮助。“爱心汇聚,乐善莘风”莘庄镇助困项目,为1500余名困难人员提供生活补助、医疗救助、助学、康复训练、生活照料、社会融入、心理关爱等帮助,缓解他们的困难,减轻生活的重担。通过本项目筹到的款项,将覆盖更多的民生救助领域,缓解更多的弱势群体困难,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为惠及更多困难百姓,闵行区主动作为、牵线搭桥,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公益企业参与救助帮困。“人人可慈善,处处有公益”——衣恋品牌服装大型义卖会为闵行区打造“公益之城”注入活力,实现“百姓慈善,慈善百姓”,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推进慈善超市社会化运作改革,是闵行区亮点之一。2016年起,闵行区引进了社会第三方组织作为市场化运作平台,由公益企业负责依法经营超市商品和义卖物品,实现自我“造血”,增强慈善超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同时设立了公益化运作平台,使慈善公益属性得到充分展现。
如今,在闵行有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加入到帮助困难人群的队伍中,一批专项基金在区慈善基金会设立,更多的人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为需要的人送去温暖,为扶持困难群体走出人生泥沼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