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菜篮子上演新时代“变形记”
2019-1-10 10:41:39发布45次查看
据虹口区消息:“真的没有想到,菜场可以发展成这样。”从1976年进入三角地菜市场工作至今的朱伟明,看着完成改造升级后的三角地吉祥菜场,颇为感慨地说。
凭票买菜已成往事
从传统菜市场到1.0版标准化菜市场,再到如今的2.0版,三角地菜市场一直在“变”。对于三角地菜市场这些年的变化,朱伟明不但亲眼见证,还直接参与其中。1976年,19岁的朱伟明被分配到三角地菜市场,成为水产摊位上专门售卖海鲜的营业员。“当时三角地菜市场就一个,在塘沽路汉阳路那边,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朱伟明回忆。
“三角地”菜场是上海最早的室内菜场,以品种多、质量好闻名沪上。当时,很多外区的居民都会赶到三角地菜市场采购。提及这一段历史,朱伟明至今颇为自豪。
那个年代,买东西都要凭票,朱伟明售卖的海鲜却不需要票证。原来,因为当时货源较少,加上海鲜比较难保存,所以采取随来随卖的方式。售卖的海鲜品种也比较少,多以带鱼、小黄鱼为主。朱伟明说:“菜场早上6点开门,像蔬菜摊头要从早忙到晚,我们海鲜两三个小时就卖光了。”
除了国家统一发行的票证,当年三角地菜市场还自创了“营养票”。三角地菜场内专辟过一个“营养专柜”,那些摔伤、骨折想增加营养却没有“肉票”的居民,可以拿着医院的就诊记录到“营养专柜”领取一张“营养票”,凭票购买猪骨头、猪肉等。
逐浪时代创多个“第一”
朱伟明告诉记者,作为虹口的“老字号”品牌,三角地曾创下很多上海第一。比如,在1985年,三角地菜市场在公平秤服务台使用电子秤校秤,这是全市率先之举。“我记得当年买一台电子秤要上万块,我们营业员都用传统的秤,所以当时职工意见很大的,大家都觉得传统秤精准度怎么比得过电子秤呢?”但是,这也练就和催生了以朱伟明为代表的一批菜场营业员成为“称重能手”,顾客要买多少东西,手一抓上秤,重量基本上丝毫不差。
作为一家老牌国营菜场,1986年是三角地菜市场的“转折年”。这一年,三角地菜市场首先从蔬菜摊头开始试行“职工承包责任制”。蔬菜摊头上售卖的商品依然由菜市场统一采买,以类似批发价的方式转卖给承包者,承包者自行定价售卖给居民,此举意味着承包者要“自负盈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菜场职工不再拿统一工资。“菜场这样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职工都是叫好的。个人收入一下子增长很多,大家都想要承包。”朱伟明介绍。后来“承包责任制”逐渐放开至所有的摊位,接着菜市场又下放了采购权。随着“个体户”的增加,三角地菜市场由经营者转变为场地租赁方和市场管理者。
老菜场走进新时代
从国营菜市场到承包责任制,不难看出“三角地”一直与时俱进、敢于探索和创新。事实上,三角地菜市场的改变不止于硬件改造和服务提升,在运营模式上也变得更为多元。2016年8月,三角地微菜场正式上线,这可以说是“三角地”这一老牌传统菜市场为适应现代化消费模式而做的大胆尝试。
这个建立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线上菜市场”包括净菜、平价菜、进口食品、南北货、地方特色食品等大类。上线运营短短一年时间,净菜商品数量达200只,平价菜为80—100只。微菜场把目标用户定位于上班比较忙的白领和离菜场较远的人群,除了送货上门,居民还可从多种渠道拿到订购的新鲜时蔬。通过跟社区合作等方式,“线上菜市场”已在区内设立了十几个自提点,多分布于居民区内,方便居民就近自提。单天订单量最高时达到过1500份,一般平均在每天600份左右。此外,已形成了8000多用户的团购业务。
进入网络化时代之后,一些老字号发展遭遇瓶颈,除机制不灵活、城市发展影响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思维大都以产品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市场节奏的能力、品牌营销和推广的能力都较为欠缺。“三角地”这个老字号从改革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着手,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适应市场、适应巨变的消费群体,不但让老字号品牌聚集了新人气,更发掘出了“老字号”在新时代的品牌内涵。
一边顺应潮流发展线上菜市场,一边不断推进实体菜市场的升级,三角地菜市场始终致力让虹口居民的菜篮子“拎得更便当”。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介绍,今后类似吉祥菜场这样的2.0版标准化菜市场将越来越多,而这也是本区推进商业老字号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三角地大连菜市场(前身为曲阳新村知青菜场,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曾经来视察过)已封场进行改造,不久以后,这家菜场也将以全新的面貌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