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生活的城市都会产生上万吨生活垃圾,如果处理不当,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生活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威胁。一直以来,闵行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设立“绿色账户”,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只是,闵闵发现,不少居民们对这一举动还心存疑惑:垃圾分类真的做到位了吗?大家分类后的垃圾,会不会被混装运走,最后分了等于没分?分类后的垃圾被妥善处理、循环利用了吗?带着这些问题,闵闵来到了颛桥镇樱园小区,在这里,一桶垃圾的“旅途”就要启程啦——一桶湿垃圾的“旅程”:前端分类,中端转运,末端处理。
为充分发挥街道垃圾分类实施主体的优势,颛桥镇采用“自主式”工作法,让社区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创新突破垃圾分类工作。
而樱园小区就推出了在生活垃圾厢房上公布垃圾分类“每日湿垃圾分类量”这一做法,引导居民源头分类。现在,一桶桶被居民们妥善分类好的湿垃圾,正等待收运车的回收。
下午,一辆密闭式的湿垃圾收运车准时出现在樱园小区西门门口,驾驶员和搭档通过“桶车对接”的方式,把一桶桶分类好的湿垃圾倒入车内,随后又前往下一个小区收湿垃圾。
这样专业化团队、“点对点”清运,得益于颛桥镇对垃圾转运模式的革新。在已往的传统模式下,垃圾从小区运输到集中点,基本是由物业保洁员在承运。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保洁员往往把所有垃圾都混装混运,这一举动,不光打击了居民分类的积极性,更让垃圾分类的成果功亏一篑。
为了补齐短板,颛桥镇引入了第三方环卫公司进行专业化服务,具备直运条件的小区干、湿垃圾由环卫公司上门清运,再运至分拣中心,有害垃圾由公司定期上门收集。
等到收运车装满后,来自樱园小区的湿垃圾去往了它们的终点站——都园路18号的湿垃圾处理厂,在这里它们将得到专业化处理。
湿垃圾通过履带送至破碎机进行破碎,破碎后进行压榨脱水,随后送入发酵罐发酵,转化为绿化肥料。针对湿垃圾散发出的臭味,中转场内配置相应的喷淋洗涤除臭塔,管道植物液雾化气相中和除臭系统,除臭后的气体排放到树林里。
湿垃圾的“旅程”到此结束了,那么比湿垃圾更有循环利用价值的可回收垃圾,ta的“旅程”是什么样的呢?
装满可回收垃圾的回收车从樱园小区驶离,来到了颛桥镇两网融合中转站。颛桥镇两网融合中转站于2018年11月建成,配备废纸打包机、金属打包机、泡沫冷压机、金属剪切机、塑料干粉机、破碎机、除铁机、地磅、叉车、装载机等专业设施设备。
回收车登记完毕后,按规定路线进站,首先进入卸货区进行首次分类,再进入分拣区进行二次分拣归类(废纸类、废塑料、废金属、废电子产品、废旧衣物、废玻璃、废木材),实现废品最大化回收利用。
在这里,体积庞大的泡沫塑料被压成小块,有效节省存储空间。
杂乱的纸板经过履带,被打包成了齐齐整整的“大方块”。
目前,颛桥两网融合中转站日处理能力约50吨。中转站与外省对接,畅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渠道,形成集收集、回收、处理、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环保产业链,真正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樱园小区只是闵行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的一道“缩影”。自上海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闵行就已经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重点项目展开。今年,闵行还发布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明确了提升源头管理、落实专项收运、增强分类实效三大任务,提出了分阶段分目标完成,力争到2020年底前,实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区覆盖。
对待垃圾分类,闵行是认真的!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前端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逐渐增强,后端分拣转运工作不断完善,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的城市新面貌,正在每个闵行人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