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阿六汤圆、花篮马灯、腌蛋做酱…松江这些春季民俗,你知道吗?

2019-1-9 5:35:15发布87次查看
  松江一年四季的饮食、居住、节庆、民间技艺、音乐舞蹈、休闲娱乐各不同。今天小松带你一起来看看上海松江民俗地图系列推文,感悟春的盎然、夏的热烈、秋的丰硕、冬的深沉!
松江春天的风俗行事,从立春鞭春牛、元宵点“望田灯”,再到花朝赏红、迎神赛会,都是在盼望风调雨顺,有一个好年成。民以食为天,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莫过于饮食;安居才能乐业,家是生产生活的基础。
春季饮食
松江饮食就像松江人的性格,清淡、软糯、精致。可分黄浦江南、北两种风格。浦南饮食习惯偏向浙江,多与嘉善、平湖等地相仿,家常菜多本色;浦北饮食以松江城为代表,注重烹饪技术,家常菜讲究时鲜,追求精细。
春季传统的节庆食品内容丰富。立春日有春饼、梨、萝卜。俗以为,开春后,人体容易“上火”,此日吃梨或萝卜,可以清“火”,防喉痛。元宵节有汤圆、馄饨、米糕。春分节、清明节有青绿团,摘青草,捣出汁,制成青绿汁,拌入糯米粉中,做成青绿团。清明节亲戚团聚,称“吃清明”,时令菜有韭菜拌蛋皮、竹笋腌鲜、茭白炒虾、豆腐皮卷等。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俗称正月半。元宵节将逐渐淡薄的春节节日气氛再次推向高潮,同时也给新春佳节划上句号。
新春伊始,乡间各龙灯队、马灯队到各村表演,互相比试,到正月半进入高潮。入夜后,妇女们结伙“走三桥”,称走过三座桥,可祛百病。农家点天香蜡烛,在田头竖竹挂灯,称“望田灯”,预兆五谷丰登。青少年高举用稻草、芦柴扎成的火把在田埂上奔跑吆喝,跑累了,到茅草茂盛的地方烧茅草,称“放野火”“点田燃”。一时间,田头烈焰熊熊,将大地映得通红。各家用简单菜肴祀灶神,称“接灶”。农民吃“撑腰糕”,称吃了撑腰糕,插秧、割稻时腰不痛。
家家吃汤圆,也有白天吃馄饨,晚上吃汤圆的。大家小户赶做糯米汤圆。蒸制的称圆团,多素馅,如萝卜丝、荠菜、百果、芝麻等,用于斋天;汤煮的称汤圆,多鲜肉馅。农民做“稻棵圆团”,特别大,以为越大稻苗收成越好。
阿六汤圆
泗泾镇张协兴汤圆店,初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店主张六初,乳名阿六。阿六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故世,其子张鸿祥继承父业。汤团用料极讲究,选用精白糯米水磨粉和纯精腿肉,拌以麻油、芝麻粉、肉冻及上好生晒酱油、姜、葱等调料。特点是皮薄、肉多、一包汤,吃口鲜、香、糯、嫩。特别是汤圆入锅后火候掌握适中,出锅时个个圆润饱满。
花篮马灯,原名“串马灯”,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流行于新浜地区。以提花篮的动作、扭秧歌的舞姿配上各种乐曲,有《秧歌调》《快乐调》《无锡景调》等民间小调,舞姿轻盈,乐曲悠扬。舞者最少12人,最多26人。
灯队在元宵节庆期间表演,第一夜,从庙里引得火种,先在庙场串舞,然后在村内逐家登门献舞,村民们备酒菜款待。第二夜起,按邀请帖子,到邻村相互串舞。活动持续至正月底。
花篮马灯均在晚间出灯,演出时的道具,如花篮、彩马、水担、合钵、药箱、黄绸大伞等,均要点燃小红烛,用以照明和添色彩。灯队身穿戏装,扮演《水浒》《白蛇传》《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等戏文的故事角色。伴奏以民间打击乐为主,节奏轻快,没有一般民间锣鼓的激烈和喧闹。开始时节奏稍慢,中间部分稍快,结尾时则根据队形,不断加快舞蹈节奏,达到高潮。
2009年,花篮马灯舞项目先后被公布为第二批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是松江区新浜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松江人重视祭祖。冬至后的第104天为清明节,节前一周左右,在家中先行祭祖。按旧俗,家中祭祖后才能上坟扫墓。亲戚之间彼此赠送草囤。主人以酒菜招待,称“吃清明”。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前二三天,最迟在清明节当天。人们带了草囤、青绿团、黄鱼、肉、蛋、糕点等供品上坟祭扫。丧家在清明节或冬至节为逝者入土落葬,以清明节为多。
城中市民平时难得郊游,借清明扫墓踏青游春。陈金浩在《松江衢歌》中将上坟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清明风急纸钱飞,墓道松楸近翠微。小竹花篮装瓦狗,船梢(古同“艄”)插柳上坟归。”顾翰的《松江竹枝词》则画出了另一道风景:“清明共把祭筵开,寒具青龙满案堆。芳草夕阳归较晚,家家都说上坟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政群团每年在清明节组织群众祭扫烈士墓。
腌蛋做酱
松江人向来有腌蛋做酱的习惯。开春后,无论城乡每家都要腌制上百个咸蛋、皮蛋,通常两个品种各占一半。咸蛋大多自腌,皮蛋则到腌蛋摊加工。腌蛋时节,菜场等地有腌蛋者设摊,代客加工皮蛋、咸蛋,他们也到乡下各村兜生意。腌蛋习俗传承至今不衰。
春夏之交,做豆瓣酱、甜面酱,用于酱制各种酱菜,作烹饪调料。做梅子、桃子等果酱,作早饭、酒席的小菜,也作零食。黄梅时节做酱饼,入夏后晒酱,只见家家门前、屋顶端放着两只酱缸,成为当地特有的风景。到20世纪80年代,做豆瓣酱、甜面酱的人渐少。做果酱的多是上了年岁的老妇人,可称为怀旧食品。施蛰存《云间语小录》:“余小时,每夏日行坊巷间,辄见人家屋檐下列大小瓦钵,或覆以纱,盖晒甜酱及梅酱也。青梅丰产之岁,几于家家做梅酱。松人做梅酱皆拌入紫苏,故其色殷红。又不洗去梅皮,故劳咀嚼。此盖犹承古法,亦土法也。”此处,施老有小笔误,做甜面酱需日晒,做紫苏梅酱是加糖炒制而成,不需日晒。
放风筝
松江放风筝之风俗历来兴盛。正月过后,城乡青少年就忙于劈竹、搓绳,制作风筝,大多扎成蜈蚣、美女、蝴蝶、六角、板门等形状。晚上放风筝,在线上悬挂红绿小灯,如串串明珠在夜空闪烁,煞是好看。
松江人称风筝为“鹞子”,二月至清明节是放鹞子的季节。谚云“放了三年鹞,胜打一场醮”。旧说,小儿多内热,易发于春天,放风筝时必张口向上,可以解热。
近年来,放风筝成为松江人常见的娱乐游戏,松江新城区的市民广场、中央绿地等处地势开阔,环境优美,是放飞风筝的理想之地,吸引了大批风筝爱好者。
清代,松江农村流行花鼓戏,为沪剧源头。开始是卖唱表演,后来逐步发展为戏剧。1919年重修《张泽镇志》:“春秋农村聚资明滩簧,今之沪戏,俗称花鼓戏。”
过去农村逢好年成,必在春耕前请戏班演社戏,称“唱春台戏”。外种以沪剧、越剧为多。届时,划出数亩土地,作戏场,搭戏台。观众各带条凳,环台而坐。戏场周围各类小吃摊林立,供观众解惨充饥。社戏通常连演三五天。
20世纪50年代农村演社戏中断,90年代初恢复。每年春节过后,由村中好事者发起,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出资赞助,村民也慷慨捐资助兴,捐资数额列榜公布于戏场。通常请江浙一带的小剧团演出,一般演六七天,有的演十来天。松江浦南的新浜、泖港等镇演社戏比较普遍,演出时间多在2月至3月间。
戏剧票友、沙龙
松江人爱看戏,也喜欢自娱自乐的戏剧活动。民国初年,京昆爱好者自发组织票房“曲社”,活跃一时,抗日战争爆发后店动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瞿继康、程十发等人发起组织票房“茸光国艺社”,颇有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票友活动形式被文艺宣传队替代,宣传队配合形势,自编自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20世纪90年代起,松江城乡的沪剧沙龙、越剧沙龙、京剧沙龙开始热闹。沙龙中的乐队、演员少数科班出身,多数是乡镇、街道的戏剧爱好者。他们定期定点活动,吊嗓子,练台步,配器乐,自娱自乐。有时也排练传统剧目,应邀为公众义务演出,剧场效果颇佳,常常席无虚座。永丰街道、泗泾镇、洞泾镇、叶榭镇的沪剧沙龙相当活跃,有较高水准。此外,尚有不少小型戏剧沙龙,醉白池公园、方塔公园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