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闵行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2019-1-8 13:39:44发布56次查看

据闵行区消息:为了保护地区人民的健康,1958年上海县卫生防疫站成立,最初起步时只有两间茅草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闵行公共卫生事业的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服务范围日趋广泛,服务能级逐步提升。防疫站也在这四十年里华丽转身,成为总建筑面积达10420平方米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面,通过这些老照片,一起来回顾闵行人今天来之不易的健康福利吧——
  1965年在莘建路西街附近的两间茅草屋前合照
  1980年,莘建路44弄1号防疫站大楼建成,1984年与第一医学院合资,又建造四层大楼一座,兼作第一医学院卫生教学基地,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形成较完整的卫生防疫系统。
  1988年,上海发生罕见的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事件,感染30余万例病例。闵行等多个区县防疫站参与到病例对照调查研究中,通过走访调查大量群众,开展了人群调查,为找到导致此事件的高危因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上海县和原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1993年原上海县卫生防疫站和原闵行区卫生防疫站也相应撤建成新的闵行区卫生防疫站,站址设在莘建路44弄1号。
  2000年,闵行区卫生防疫站更名为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扩展对慢性病、结核病的防治功能。同时建立闵行区卫生检验所,区疾控中心迁至莘东路520号。
  2003年,闵行率先实施肺结核病人诊疗减免措施,当年度67例肺结核病人得到了减免。鉴于良好的工作基础,闵行区被列为国家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项目7个示范区之一。后全程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全球基金等大型项目,发展和巩固了闵行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模式,并陆续对流动人口和耐药患者实行交通和饮食补助政策。其管理模式和卫生行政对防治机构运作经费的调控方式,属全国首创。
  上门随访结核病患者
  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和流行,闵行做到医务人员零感染,疫情未扩大蔓延,后获上海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
  2003年,第16届世界艾滋病日,闵行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爱之关怀小屋,每周一、三、五、六面向公众开展免费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
  2004年,全区12家一级医院和3家二级医院开展肠、肝、胃、乳腺四癌监测。2005年在四癌监测基础上,闵行启动大肠癌早发现工作,并于2008-2011年在七宝镇,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大肠癌筛查试点工作,此后成为上海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市各社区推广实施,开全国先河。此后,更陆续开展肺癌筛查以及胃癌筛查。
  肺癌筛查现场
  2004年,区卫生局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闵行教学与科研中心在中心挂牌,揭开新一轮区校共建的序幕。
  2006年,在全区12个街道(镇)卫生服务中心推广闵行区免疫预防直通车工作方案,在流动人口集聚地开展上门接种服务。
  2007年,转变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模式,闵行实行和探索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在社区尝试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模式
  2008年,闵行全面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确保11苗防12病覆盖规定人群,越来越多的人受益。
  2009年,区疾控中心迁址至中谊路965号。
  2009年,4月30日,国家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实施甲类管理,闵行同日全面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6月13日,紧急启用莫泰168旅店(畹町路479号)作为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留验点,共有97批次840名密切接触者接受医学观察。抽调48名医护人员组成8支疫苗接种小组,为重点人群集中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4.99万人次、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8.17万人次,有效控制流感发生。
  2010年,闵行区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工作平台,建立和完善闵行区学生电子健康档案,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校园责任医生和家庭医生对学生全程开展健康管理。
  2011年,闵行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慢性病综合干预示范区,2017年顺利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评审。
  2011年,闵行区启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一期和二期建设,建成了横向覆盖区域疾控业务条线、纵向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学校,上达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通社区和居民的区域cdc业务管理平台。截至2017年底,闵行区完成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结核、死亡、脑卒中、腹泻病、伤害、儿少和计划免疫等十个条线的数据与市平台的互联互通。
  2011年,新疆泽普县卫生代表团与闵行开展共建结对签约,援建泽普的卫生工作迈入全面启动阶段。
  为边疆人民送知识送健康
  2012年,闵行区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疫苗冷链监测追溯平台正式运行。
  2014年,在闵行区与复旦大学共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的契机下,区疾控中心中心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筹建的复旦—闵行生命健康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有力推进了生命健康教育、传播、实践和研究平台建设。
  2015年,闵行区成功创建上海市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
  系统梳理和修订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2015年,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卫生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闵行区启动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建设,并于2017年完成项目验收。
  2017年,《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大学-闵行区医教研协同疾病防控研究专辑出版。共收录论文25篇,集中展示了闵行在基层公共卫生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探索疾病防控服务理论问题的最新成果,旨在进一步推动闵行区疾病防控服务内容的拓展,为各级政府部门优化疾病防控领域的公共政策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推动闵行区疾病防控服务举措与国际先进疾病防控经验接轨、与医疗卫生技术发展的现实水平相适应,与居民的健康需求相呼应,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1982年至2006年的五次合作专刊
  2018年,闵行区作为进博会核心保障区,面临的公共卫生保障压力巨大。闵行公共卫生安全系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助力进博会成功举办。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闵行公共卫生发展的四十年。从上海县卫生防疫站到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闵行通过关口前移,利用大数据,接轨国际,在公共卫生事业上不断前进,守护着市民的健康,守护着城市的安全。未来,闵行将不断推广在社区和企业中疾病筛查、健康讲座等卫生服务的覆盖面,真正做到预防在前、关口前移,让居民少生病,让疾病远离。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