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千年古城,留住城市之根——“上海老城厢文化价值”首次在沪研讨
2019-1-4 23:05:59发布67次查看
图片说明:研讨会现场
东方网记者王一茗1月4日报道:在上海市中心藏有一座老城厢,占地约199.72公顷,有近千年历史,被誉为“凝结时光的古城”,是上海的“城市之根”。如何保护老城厢的历史风貌?旧区改造又该怎样进行?国内首次以“上海老城厢文化价值”为主题的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市政协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博物馆、上海石库门研究中心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相关话题。
图片说明: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城图
上海老城厢,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唐朝时期此地出现上海早期居民聚落,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前设征收酒税机构上海务,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格上海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10月到12月,因倭寇侵扰筑起了城墙。在租界冲击下,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拆城填浜,上海县设4市15乡,县城厢称上海市,到1914年冬,拆墙完成。历经宋元明清,老城厢成为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年间,老城厢成为上海大都市一部分,中心地位不再。现今,虽坐拥外滩、南京东路、陆家嘴的核心区位优势,但愈趋破败的低矮旧里,已与夜幕下繁华璀璨的黄浦江沿岸高楼形成强烈反差。上海现正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迈进,老城厢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极为独特,对其保护与发展已引起高度重视。今年7月,上海市政协专门成立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的课题组,提出了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与旧区改造对策和建议。
图片说明:王依群(左)、陆月星(中)、洪民荣(右)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月星表示,老城厢是上海中心城内唯一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老城厢,是上海重要战略资源。他说,无论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还是“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都与老城厢密不可分。
陆月星说,随着历史变迁,老城厢这座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面临许多难题,与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形成巨大落差。因此,挖掘老城厢文化价值,追溯上海城市起源,从而更好地保护与发展老城厢,对于延续上海历史文脉、留存城市记忆、承载时代精神、打造全球城市,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上海通志馆、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主办,《上海滩》杂志编辑部承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表示,老城厢是上海这座城市千年演进中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方,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中国城市发展活的历史博物馆。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认为,老城厢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上海江南文化滋生地,是传播和研究江南文化的重要基础,同时老城厢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发源地。
图片说明:陈燮君(上)、戴鞍钢(下左)、熊月之(下中)、葛剑雄(下右)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提出,老城厢的保护不能没有地方立法;同时,要把创新利用跟保护保存区别开来。
当日,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介绍了“老城厢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意义”。他说,老城厢的保护和开发,千万不要拍脑袋,必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以“文化自信与老城厢文化价值”为题,展开深入交流。他指出,要充分挖掘上海老城厢深厚历史底蕴,这个底蕴某种程度也是现在所强调的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些源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