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打造“15分钟服务圈”2.0版 将制定区级标准来巩固成果
2019-1-4 15:30:27发布55次查看
摄影:黄日阅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月4日报道:在川沙新镇七灶村,“15分钟服务圈”通过“家门口服务站补缺”方式解决老人助餐点、卫生室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在周浦镇姚渔港河道边,防汛通道辅之以相应的管理制度,改造后解决了周边居民健身步道缺配问题;周浦06-02地块配套中学项目,则是将商业用地调整成为教育用地……这些细微的变化得益于浦东新区“15分钟服务圈”的布局与深化。
在今天召开的浦东新区加快推进“15分钟服务圈”布局工作现场会上,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姬兆亮透露,浦东在1.0版的“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的基础上,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菜场)、公园绿地、交通设施(公交站点、轨交出入口)共3大类5项设施纳入“15分钟服务圈”,强化数据共享衔接,确定相应的配置标准。同时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结合自身特色,丰富“x”相关内容,升级为2.0版的“悦享生活15分钟服务圈”。
浦东新区“15分钟服务圈”通过以“家”为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中心,进而确定与之对应的标准化社区服务设施清单、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内容,以及15分钟慢行可达的便利化标准,从而构建形成与全球城市核心区相匹配的“体系健全、便利优质、城乡一体、全民惠及”公共服务体系。
浦东新区“15分钟服务圈”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以社区为单位,以居(村)委为起点,按照“城市化地区”“城镇化拓展区”“远郊地区”的人口密度分类,结合现状交通路网,在15分钟慢行可达范围内,首先配置教育、卫生、养老、文化及体育等社会事业5个领域、21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统筹商业、公园绿地、交通设施等3个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设施布局;同时,鼓励各街镇结合自身区域特点,着眼于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适当配置特色公共服务设施(x),形成“5+3+x”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摄影:吴敏
“15分钟服务圈”布局建设自2018年正式启动以来,全区层面召开了两次部署会议以及多次专题会议,通过条线部门加强协作,强化与街镇联动,合力推进,建立了“15分钟服务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搭建了用于检测设施配置缺项的综合信息平台,最终形成了36个街镇的“一镇一策”及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全区36个街镇在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布局工作中共需解决522个缺配项,其中2018年解决345个,2019年解决85个,2020年解决92个。2018年通过盘活存量等方式,先易后难地消除了大量的缺配设施,2019年、2020年将进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期。按照新区2019年要完成三年计划工作量的80%以上的节点目标要求,要求各单位及早准备、扎实推进,对已明确的2019年内需消除的85个缺项,要挂图作战、逐个消项;对2020年内需消除的92个缺项,要及早启动、能快则快,全区上下齐心协力,确保完成目标节点任务。
全区522个缺配项中,通过盘活存量解决299个,家门口服务站补缺解决83个,规划完善解决140个。要求各街镇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梳理、回收、整合工作,把盘活存量与缤纷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灵活利用“三资清理”相关用房,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同时,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将“15分钟服务圈”布局工作与“家门口”服务延伸紧密衔接,软硬结合、借力使力、互相促进。对已明确通过规划完善的项目,积极创造启动条件,明确事权分工,做好财力保障。
摄影:黄日阅
“15分钟服务圈”布局工作涉及领域众多、设施数据庞大、工作任务繁杂,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区级层面将建立信息通报、动态更新、督查考评等制度,做好阶段性评估,定期跟踪、发布全区“15分钟服务圈”动态情况。街镇层面要总结经验、固化措施,形成系统化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为下阶段“15分钟服务圈”拓展新领域打好基础。
浦东作为率先将全市2035总规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落地的区域,要充分运用前期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快制定浦东新区“15分钟服务圈”区级标准,通过建立标准巩固成果,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