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上博董其昌展元旦假期迎观展热潮 get最受欢迎的几件展品

2019-1-3 14:11:56发布55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月3日报道:《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中,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里,上博这场年度大展,吸引了两万四千多名观众前来一睹风采。
图片说明:董其昌展入口
此次展出的154件作品中,除上博自身馆藏外,凭借着多年来积攒的业界口碑,上博共陆续向美国、日本等15家海内外机构借到了40多件珍贵藏品。很多展品,哪怕去往收藏的博物馆本身,都不一定能有幸看到。比如董其昌的超高绘画立轴《青卞图轴》,由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按照该馆规定,五年内展出时间不能超过6个月。
图片说明:观展观众排成长队
记者在现场看到,热门展品区域里布置了蛇形通道引导观众有序排队,其中,第一部分“董其昌和他的时代”排队人数最多。这一部分的展品,不仅是董其昌的作品,还有对董其昌艺术画学影响颇深的前辈墨迹,王羲之《行穰帖》卷、怀素《苦笋帖》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倪瓒《六君子图》轴等都在这一展区展出。诸多晋唐宋元的名家名迹丰富得铺展开来,为观众梳理出董其昌所置身的“时代土壤”和“师承脉络”。
图片说明:《尚友图轴》
挂着的一张人物小像《尚友图轴》不仅放在前门最显眼的位置,也被用于本次大展的“封面画”,这幅绘制于顺治九年的图画是张琦回忆四十岁时与五老游于艺林之情景,只见他们六个人于松间石上,酌酒论道,堪称董其昌及其时代艺林雅集盛事之真实写照。画中前后共四排,第四排最上面的为項圣谟,三排左穿红衫的为董其昌,三排右为陈继儒,二排和尚为释智舷,一排左为鲁得之,一排右为李日华。图为张琦写像,項圣谟补景并题。
图片说明:王羲之《寒切帖卷》
王羲之的《寒切帖卷》前挤满了人,这幅作品由天津博物馆馆藏,此帖是王羲之的一封回信,从书风判断为其晚年所作。大意是告知近况: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收到您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得知你对我的问候,甚感欣慰。现在天气严寒逼人,近来各位都可好?您长期操心劳累,一直挂念在心。我进食很少,身体衰弱,还要勉力作书给谢安司马,其他就不一一说了。羲之答书。
董其昌在其卷后跋文中认为此帖为王羲之三本真迹之一,亦足见其珍贵,该帖上一次公开展示还是在6年前天津博物馆新馆开馆之际。“‘寒切’二字便是’冷极了’的意思,在大冬天欣赏这幅字帖也是颇有情趣呢。”一旁书法爱好者赵女士津津有味地跟同行友人说道。
图片说明:王羲之《行穰帖》
另一幅王羲之的《行穰帖》也引来专业观众的啧啧称叹,该卷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唐代双钩填墨影摹本,虽然离真迹有一步之遥,但由于王羲之并未有原作流传下来,因而此作品受到了历代帝王及收藏家的高度追捧。
其两行十五字的行文四周左右,密密麻麻钤有各种鉴藏印记和长篇题跋。作为王羲之书法的忠实追随者,董其昌在卷后释文并作三跋,在1609年的跋文中,董其昌提及曾与吴廷、陈继儒一起观读此帖。后董氏将此帖换得李唐《江山小景图》卷。
王羲之作品的唐摹本哪怕在国内,都是国宝级的文物。记者了解到,此前收藏这幅作品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从未与上博有过合作,而这幅作品不仅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更被誉为美国收藏古代法书第一帖。2013年,上博就和对方提起邀展,此后又动用了多位专家、研究者,反复沟通,最终才让这幅《行穰帖卷》此次得以在上博亮相。就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校方自己平常都不会拿出来常设展览,所以借过来能够在国内我们这么近距离观看很难得。
图片说明:王献之《鸭头丸帖卷》
王献之《鸭头丸帖卷》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展出时间为2018年12月24号-2019年3月10日。元旦来参观的观众正好赶上《鸭头丸帖卷》的展出,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在绢上的一件优秀草书作品,也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共有两行15字。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虽是日常短札,但被董其昌盛赞为“烜赫有名之迹”。
元旦小长假期间,上博的专业观众比例大幅提升。来自深圳博物馆的黄先生也赶来参观,边看边跟旁边人讲解,“鸭”、“当”两字起笔处是顺着笔锋直接入笔,“故”字起笔是侧锋,“头”、“不”等字与上一字相连,所以是逆锋起笔。
图片说明:赵佶《竹禽图卷》
赵佶《竹禽图卷》为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也是北宋徽宗宫廷画院绘画风格的典范。赵佶就是宋徽宗,在他的笔下,两只小雀栖息于翠竹之上,竹石相依,影影绰绰。在宋徽宗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观察仔细,描摹生动,跃然于纸上的鸟兽,形象逼真,富有生命力。鸟雀停落的翠竹稍有弯曲,一前一后,摇曳生姿。竹叶敷以细微差异的不同石绿色,精确传达出植物的品类丰富。最有趣的是鸟雀眼睛用黑漆勾点,闪亮发光,增添了灵动气韵。
“宋徽宗的工笔花鸟画此前还被制作成动画短片,曾入围奥斯卡,国外的评委都是大赞宋朝古画。”市民张先生说,作为书画爱好者能看到这么多真迹,和古人直面对话,这些都是印刷品不能给予的冲击感。”
图片说明:《富春山居图》的前段部分《剩山图》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经典《富春山居图》的前段部分《剩山图》为浙江省博物馆馆藏。董其昌学画就是从黄公望入门,毕生推崇追摹。这件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从未外借。此次展出时间为2018年12月7日—2019年1月20日,市民们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以欣赏。
15家国内外知名博物馆的相助,都着实令人感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开幕时曾表示:“这些举动不仅体现了各家借展博物馆对上博的高度信任,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前整个博物馆界交流互动的增多。对上博来说,参展博物馆的增加,会让展览的工作量与操作难度成倍递增。多家外借展品的协商、安保与运输问题,以及由于展期不同,展柜展品的频繁更换问题,加上开展之后的观众排队、展厅拍照等问题,都是上海博物馆在展览开幕期间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我们将不负众望。”
图片说明:董其昌大展重要外借作品展出时间
在展览现场,“董其昌作品之最”无疑也是展览的亮点。传世最早的作品,于万历十四年,35岁时所作的《山居图扇》;最晚的作品,崇祯九年,82岁时所作的《细琐宋法山水图卷》,据董其昌题记自署“丙子九月重九前二日”,此卷应为目前所见传世董其昌最晚手迹,可谓绝笔。两件作品之间的时间跨度长达48年。还有传世最长的作品,共计18米的《天马赋》;最大的字,书法作品《临颜真卿书裴将军诗》,等等。
对于上海观众来说,更为亲切的是这位大师还是地道的上海人。在他的很多书画作品中都能看到上海的影子,如《佘山游境图》。而董其昌的朋友圈亦是将上海以及江南作为主要活动区域。董其昌身边聚集着一批书画家、鉴藏家,他也深受他们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南北宗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整个江南地区的文人、画家、鉴藏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归纳总结出来的。
图片说明:“董其昌数字人文”
记者看到,为了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上海博物馆在展厅内推出了“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从年表、行旅、交游、作品等角度融汇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数据间的关联和数据图景。展览期间,上博共举办十余场专家讲座,深度解析董其昌的书画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晚明社会。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