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新浜镇女农场主李翠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
2019-1-4 10:12:34发布49次查看
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也能胜须眉。1978年12月18日,李翠在安徽省凤台县出生。1999年,她嫁到松江新浜镇林建村,经营服装店和旅馆。2011年,已拿到该村村民户口8年的李翠承包了家庭农场。如今,她已成为一名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润泽华夏大地。与改革开放同生共长的李翠,从她身上体现的不仅是40年间松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水平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改革开放中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创新精神。
毫无经验
敢于尝试
1993年夏,初中刚毕业的李翠从老家来到新浜农村,同早已来松江经营废品收购站的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尚且无务农经验,这名出生于县城的15岁少女更是对种田一无所知。
1999年,李翠成了林建村的一名外来媳妇,便在镇上开起了一家服装店,后来又接手旅馆生意,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也让一家人过得衣食无忧。但在2011年,听闻村里要推行家庭农场,一对照条件,李翠发现自己的家庭是符合条件的,于是一个“疯狂”的想法油然而生。
一回家,她就找丈夫商量起来。“我们啥也不懂,况且现在生意做得也挺好,人家都拼命要做城里人,你却要去做农民,这不是让人笑话吗?”李翠的丈夫起初并不同意。“不懂可以慢慢学,务农也是一种创业,况且现在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了,这是一个机会。”李翠说,“我们还年轻,即使失败了还是有机会可以重来。”经过几次劝说,李翠的丈夫终于被说动了。
放弃生意专攻农业经过申请、审核、评议等程序后,李翠夫妻俩如愿成了村里最年轻的家庭农场经营户,但是问题接踵而至,原来家中的一亩三分地一下子变成了上百亩,该从何下手?“幸好村委会时不时地对新家庭农场经营户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区、镇妇联还经常组织女农场主出去参观调研,与农技专家面对面交流,并提供上海新农人培训等,不断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李翠说。农场的活远比想象的艰辛,特别是对李翠这样一名经验不足的主妇而言。2012年,李翠盘掉了服装店和旅馆,下定决心一门心思搞农业。2014年,李翠考出了收割机和拖拉机驾驶证;2015年起,她就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业,并在2018年拿到了大专文凭。李翠勤劳肯干,几年下来农场被她经营得风生水起。目前,她家一年能有20多万元收入,她很庆幸,当初放弃了手头的生意,转投农业。“如果现在我还在搞服装实体店经营,不见得比种田好,因为势必会受到网购市场的冲击。”李翠说。
科技种田
潜力无限
目前,李翠正准备与电商合作打通网上销售渠道,让自己的农产品也能像服装业那样找到更广阔的市场。李翠在创业的路上越走越宽,发展种养结合、绿色农业,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提高收入;她还将自己的农场打造成了田园体验活动阵地,趁着农闲时搞旅游经济。
让李翠感受颇深的,就是科技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让农场主的工作变得更省力的同时,获得了更高的收益。“2011年,给水稻喷洒农药用的是背负式手动打药机,六七人喷洒100亩地需要2-3天;2013年,用的是皮管喷药机,六七人喷洒100亩地需要4-5小时;2016年起,植保无人机投入喷洒作业,100亩地仅靠一人就能在1小时内完成。”李翠说,“再以播种为例,以前10人要花2天才能完成100亩地;现在用直播机播种,100亩地靠一人只要8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机器播种间距既均匀产量又高,还省去了插秧环节。”
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一亩三分地上刨食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种着粮食养着猪,开着农机照看百亩良田,是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日常。“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家庭农场主的工作和生活又是另一番模样。”李翠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