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立足自身特点 把握时代脉搏 上海各街镇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2019-1-3 15:54:36发布42次查看

东方网记者王洁敏、凌凯敏、王佳燕、朱贝尔、张欢、黄丽春报道: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的砥砺前行,绘就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图景。历史进程中,上海各街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以及面临的问题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如何回应这个时代赋予的特点?要如何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
  近日,东方网特别策划推出“让上海的名片更闪亮,让百姓的生活更精彩”改革开放40年街镇书记访谈,着眼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人新村等方面,邀请了部分典型街镇代表对话街镇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优化组织结构不断创新治理模式
  从2015年起,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开始为业委会聘请法律顾问,推动社区治理迈入法治轨道;更有居民区尝试通过基层协商,引导居民制定“居规民约”,以法治化思维开展自治。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近年来,我们通过加强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破解了一系列小区顽疾,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都得到了较大提升。”2017年,耀江居民区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在律师帮助下,围绕小区内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形成了一套涵盖宠物饲养、房屋出租等方面内容的《住户守则》。这份守则经业主大会通过后,就有了法律效力,被居民们称为“小区宪法”。
  为了及时解决小区困难,特别是解决老旧小区的问题,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今年推出了“三委”联动,即物业、居委会、业委会“三驾马车”合署办公。街道党工委书记乐跃明表示,“三委”联动带来一口受理,三委办在一起工作,所有问题一起接待。下一步“三委”联动要向全街道的27个居民区全面推开。有些居民区办公条件允许三驾马车和相关的部门机构合署在一起,有这样的物理空间,我们就按照试点的,集中在一起的合署办公模式推进。有些场地硬件条件不具备合在一起的,就通过小区物业管理的委员会机制,通过机制化的方式来推动三驾马车的合署办公。
  松江区泗泾镇,有“古镇”,也有“新城”。随着大型居住社区的建立,人口大量导入,城镇化脚步进一步加快,这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许多难点问题。自2013年起,泗泾率先在新凯社区试点实行镇管社区模式,细化社区管理的分工与职责,对同一形态的社区进行分类管理。泗泾还在探索一种柔性的基层治理方式,来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和谐暖镇打造方面,我们将以‘礼治社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党委书记沈雪峰说,将通过建设礼治景观,营造公共活动空间;搭建礼治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制定礼治公约,构建柔性意识规则;树立礼治精神,推进社区自治共治。
  聚焦民生问题为群众多办实事
  “民生是检验街道工作的‘晴雨表’”,大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蛟如此说。大桥街道聚焦民生堵点,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加大民生投入,带动管理升级。还路于民,平稳完成19户渭南路违法建筑拆除安置工作,解决了该区域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产生的违法搭建、占路居住的问题,并通过道路整治、绿化美化还路于民,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街道党工委牢牢抓住街道27条道路和6条重点背街小巷,开展大力整治,通过集中拆违、硬件改善、整治固守、宣传教育等措施,街道二级旧里地区的杭州路、临青路、周家牌路等路段,从原来跨门营业、占道经营集中、车辆无法通行到如今车辆畅通,街道二级旧里地区逐步实现“老而不脏,旧而不乱”。
  闵行区莘庄镇提出要打造有温度的“莘”社区,党委书记李慧说,“我们聚焦改善社区空间环境,通过共治打造社区微更新模板,让居住在其中老百姓有感受度,也有参与度。”全镇的微更新项目以三个层面进行推进:小巷更新,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楼道更新。小巷更新在黎安一村开展试点,通过对社区部分点位的精细化美化更新,让社区更有活力。针对目前居委办公用房空间有限、设施陈旧等现状,打造居民接待、综合服务等区域,营造出简约实用的社区之家。开展“美丽楼道”创建行动,以邻里共同体为单位,围绕“党员先锋”等七个创建主题,通过邻里相熟等活动的开展,营造熟人社区的氛围,培育文明习惯,传播自治理念。
  社区治理,离不开合理布局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浦东新区惠南镇加速推进教育布局,全力推进学校建设腾地工作,今年9月有9所公办学校开学,目前还有7所学校在建。医疗资源上,形成从家门口看病配药,到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再到主城区的综合医疗服务,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在探索“无围墙养老”方面,惠南镇目前已有4家养老机构,1个长者照护之家,3个日间照护中心和8个助餐点,74个老年活动室,1个老来客会馆。在公共服务上,主要依托“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服务进社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党委书记潘秀红说:“惠南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当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在总体的区域规划下,惠南镇还将通过交通的专项规划,村庄的布点专项规划,和老城区改造的专项规则,把整个惠南的未来发展布局,定义得更加清楚和明确。”
  创新参与方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在宝山区的罗店镇,有一套推行了多年的“四三五融六必访”群众工作法,这一社会治理的法宝,主要是让从事一线工作的干部从情感培养、完善机制、创新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打造让老百姓满意的大型居住社区。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社区通”应运而生。用党委书记瞿新昌的话来说,“社区通”让基层干部通晓社情民意,实现了信息随时发布,意见随时征询,问题随时处理,也让群众随时随地“看得见、找得到、叫得应”。在线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群众的声音充分碰撞,意见建议线上热议,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线下发动群众共同参与解决社区问题,走好了一条线上线下社区治理的群众路线。
  在一个个网格化内的党员个体成为联系群众需求、了解社情民意的“前哨”,而电子化则让这种“到达”更务实、更有效。金山区朱泾镇以党建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将生活、工作、居住在网格内的各类党员全部“网”进党组织管理。通过建立党员电子档案,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家庭状况、专业特长等信息,为科学合理建设基层党组织和管理党员提供数据支撑。朱泾镇的“互联网+党建”,不仅仅是面向党员的内部系统,同时也是面向所有镇区居民的互动平台。党委书记李士权说:“这种自下而上的基层干部评价机制和议题项目形成机制很受欢迎,居民的事情居民自己说了算,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被尊重了’。”
  自2017年8月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长宁区虹桥街道率先建立了全市首个街道层面的操作指南《虹桥街道小区垃圾分类操作指南1.0版》,总结出“党建引领下的双向促进法”:以社区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垃圾做减量;以垃圾分类撬动社区治理,治理做增量,“一减一增”之间实现两者的双向促进。针对老小区,街道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下“四个结合”的操作办法,即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正强化与负强化相结合,志愿行动与专业支撑相结合,两定投放与分类收运相结合。在商品房小区,除了让“三驾马车”跑起来,还分析小区住户,着重找出党员骨干、外籍人士、租户、全职太太、意见人群等五类重点人群,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鼓励他们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发挥积极的作用。“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却是很难的事情。”党工委书记胡煜昂说,“垃圾分类其实更多的是社区治理问题,社区治理的核心是人,所以难点在人,一定要做人心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做垃圾的工作,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鼓励居民自治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问题
  年仅15岁的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活跃着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全职太太。在九龙仓玺园小区,全职太太占60%。这些年轻、拥有较多资源的全职太太很想融入社区,把新的家园当成自己的家园来建设。街道积极支持,帮助成立了以全职妈妈为主的“爱馨工作室”。这些“爱馨”妈妈成为小区里很好的自治团队,她们和物业公司、居委会、居民代表签订了“融合发展共建协议”,由“爱馨工作室”参与小区的重要事件,大家一起来讨论,提出方案,然后和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商讨,最后解决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杜娟说:“把居民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成为新兴社区治理一股新鲜的力量,我觉得大有可为,有很多文章可做。”此外,她们还拿出各自的资源,在小区里开展品红酒的活动,教授西方礼仪活动,瑜珈的活动,有的家庭有农场,就组织参观农场的活动,还有一些亲子活动等等。
  步入新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决策者”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审视与居民的认知转变往往互为推手。在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自发改造垃圾箱房将垃圾变废为宝,约法三章自谋出路消化300个停车缺口,解聘物业自挑大梁“运作”高龄小区……居民自治实现了种种可能。“以前,居民一旦碰到问题,不管大小,首先是找政府。如今,居民会先找自治组织解决问题,即使寻求政府的帮助也更加有序和理性。”街道党工委书记厉蕾说,居民自治意识的产生是需要土壤的,实现居民自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在共和新路街道,所有居民区都已经形成了自治民主协商机制:党总支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各方面凝成内核,再吸收一些骨干、一些志愿者,针对小区事务开展协商。这个机制既稳固又灵活,如同描述的那样,会根据具体事务调整组成人员。这种自治队伍“随心配套餐”既能解决小区的共性问题,也能很好地解决个性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上海正在努力创新基层治理,创新参与方式,拓宽参与领域,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