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街道、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湿垃圾源头减量生态循环链
背景·缘起
2011年,上海市“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项目在全市推进和展开。2014年,上海市出台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2018年3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020年将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并在居住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工作在凌云地区已经开展了八年,通过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绿主妇”)的宣传、推广、实践活动和具体执行,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得到提升并付诸于行动。
八年来,“绿主妇”从干湿垃圾分类做起,不断进行总结、提升、深化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厨余变宝、循环利用、便民利民”的“绿色生态循环链”——湿垃圾源头减量生态循环链。通过宣传实践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推广家庭厨余分装投放,建立厨余资源回收点,与垃圾清运系统分离,形成“场社对接”新模式。在厨余源头减量基础上进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逐步实现社区湿垃圾零外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厨余回收流程图
实践做法
1、以点带面宣传,培育自治意识
在梅陇三村试点绿色生态循环链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为扩大参与面,2018年凌云市容所委托“绿主妇”在梅陇九村和闵朱居民区试点推广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绿主妇”注重从源头抓起,在基层党组织、居委会的支持下,前期开展了推广、宣传、展示、培训及实践活动,培育了一批得力的志愿者,利用家庭厨余分装投放,设立厨余资源回收点,进行湿垃圾定点投放,开展垃圾减量回收活动。为了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绿主妇”项目组为每户参与家庭发放积分卡,一方面统计每天投放数量形成积分,另一方面利用积分开展实物兑换。据统计,梅陇九村第一批办卡率近70%、闵朱第一批办卡率近90%,活跃率均在80%以上,为项目的后续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志愿者们作为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积极投身于社区事务,培育了良好的自治意识。
2、借助品牌效应,提供专业指导
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绿主妇”专业团队的加入,为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合理的方法和专业的指导。借助“绿主妇”品牌效应,聚集了一批专业团队。长三角人类生态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天宁电机负责厨余收集、破碎处理、防腐防臭等工作;上海天楹定时定点举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布设20个“太阳能垃圾智能回收箱”并负责处理及数据统计。“绿主妇”借助品牌优势链接多方资源,将环保公益组织、企业等引入社区治理,依靠资源力量下沉,培育内部自组织,使得小区志愿者团队不断学习成长,专业性不断提高,成为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最好的助力器。
3、扩宽项目外延,助推生态循环
在垃圾减量回收活动初见成效后,“绿主妇”指导居民区将收集后的湿垃圾进行粉碎发酵处理,实现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同时建立“酵素坊”,利用混合菌种发酵厨余垃圾,产生的液体酵素用于小区种植,固体等有机质肥料运送至农场进行二次堆肥或沼气发酵,减少化肥使用。据统计,当前小区每天分两次处理,平均每天实现厨余垃圾减量180公斤。
此外,居委会通过动员群文团队、“凌云小小志”、在职家庭、青年团体,组织各类自治团队现场参观梅陇三村湿垃圾分类处理、农场绿色循环链,提振居民参与热情、激发团队行动力、增强全民参与率,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不断形成新的自治小组,开展“微绿地”、“有机芽菜种植”、“环保酵素坊”、“循环超市”等活动。通过循环回路,种植出可追溯的绿色食品回馈社区,实现“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让居民真正了解厨余的用途、低碳生活的价值,实现真正的源头减量,提高生活品质。
居民定时定点破袋投放湿垃圾并积分
厨余垃圾处理讲解
厨余加工坊、粉碎机及操作
厨余装车准备运往合作农场
绿主妇组织梅陇三村、梅陇九村志愿者前往厨余生态链农场实地参观学习
创新·成效
模式
通过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体与客户端链接,实现数据量化统计。积分兑换由末端企业在市场运作中消耗,不再由政府买单。设立绿色便民服务点随时兑换,减少流通环节,实现多方共赢,真正便民、利民、惠民。
湿垃圾源头分类处理,摈弃了传统的环卫统一清运模式。由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相关科普知识引导,让居民了解到厨余的利用价值。通过小区居民自觉分类、回收、合理加工,实现湿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技术
“绿主妇”利用凌云“生态家”项目,将厨余垃圾进行初始的防腐处理,利用厨余粉碎设备及时粉碎,加入em菌种后搅拌后进行厌氧发酵。发酵半成品运送至合作农场进行二次加菌堆肥耗氧发酵,发酵腐熟成肥后直接下田种植,改善土壤养分,实现土壤零农药和零化肥,种植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蔬菜回馈至社区,实现绿色循环。现在,在梅陇三村已经在试点新设备,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解决湿垃圾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提高湿垃圾处理能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硬件
在高科技平台下,湿垃圾处理实现精细化管理。每个智能回收箱配备gps定位,设置wifi覆盖,方便居民联网扫码、投放垃圾、积分兑换。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和居民反馈的意见,对垃圾库房设计理念进行升级,将目前的4类垃圾分类细化到5类垃圾回收。垃圾库房不再只收集垃圾,还是将湿垃圾“变废为宝”的场所,垃圾库房一改往日污水横流的状态,成为了科普景观,湿垃圾的处理也更为科学、环保。
绿色蔬菜回馈社区
绿主妇在大型科普活动上积极向市民们普及厨余生态链理念
梅陇三村党总支与跃进农场党建共建
绿主妇团队在梅陇九村社区现场指导
绿主妇团队在闵朱社区现场指导
启示·展望
1、坚持党建引领,抓住环保契机、培育自治意识
在湿垃圾源头减量推广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响应群众呼声,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发、引领和指导。要在工作中倡议、号召党员带头先行,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逐步推动湿垃圾源头减量生态循环工作。在基层党建的引领下,通过协调“三驾马车”的关系、整合运用社区资源,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把组织的意图和居民的需求相结合,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汇聚多元主体力量。
2、加强核心团队建设,坚持项目化运作的居民自治
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坚持项目花运作,培育自治力量,奠定自治基础。通过提升居民环保理念,携手共建和谐绿色社区。据统计,梅陇九村、闵朱居民区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居民参与率达70%以上。
“绿主妇”以身边的环保行动为抓手,激发社区居民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热情。志愿者团队逐步形成自组织团体,带动其他社区居民参与。有一定规模的自组织在进行议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治的管理和行为模式,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项目议题的选择和运营中来,由居民自治激发居民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社区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3、坚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融合发展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是创新基层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要求,是回应居民服务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延伸政府工作臂力、促进社会协同的重要手段。环保自治行动的最终得益者是社区居民,它满足了居民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新形势下,顺利推进湿垃圾源头减量需要“三社联动”乘势而上,必须坚持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者融合,将居委会自治工作网络与居民自助、互助服务体系有效衔接。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在实现湿垃圾源头减量覆盖面和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回应社区需求的多元化,实现居民对社区事务的自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