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
一个关于ktv的内容上了热搜
你喜欢的歌可能要被ktv下架了!
前段时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出公告,要求ktv终端生产管理商和ktv经营者在今年10月31日前,删除或者不向消费者提供6000多部音乐电视作品。
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在其官网刊发公告,称“删除歌曲,依法依规,必须遵守”,并表示:
本次通知删除的6000多首歌曲
除了极少几首流行曲目外
大部分年代久远点击率不高
对ktv曲库的广泛性的基数影响有限
2018年10月末的一纸公告,让ktv们上了热搜,顺带炸出了一大帮人的集体回忆。
但在为这个话题添砖加瓦的评论中,有人气恼,也有人疑惑:
“ktv……还有人去么?”
失去黄金时代的传统ktv
传统ktv曾占据过一代人的记忆。
它起源于日本,最早被称为卡拉ok。到了21世纪,由karaoke第一个字母“k”和电视tv组合而成的ktv逐渐流行,“量贩式”更是开启了ktv的黄金年代。它除了提供歌唱场地,还提供各式饮料和食品,让唱k一时成为聚会首选。
然而,随着周杰伦、she、蔡依林的港台风刮过,这个年代的确是过去了。
2015年,万达的大歌星ktv全面关闭,此前,其在全国有80多家门店;同年,钱柜在北京的首家门店、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朝外钱柜”,也消失了……
这样的谢幕,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夏绿地、512、好乐迪等众多ktv身上陆续上演。
“有5、6年没唱过ktv,现在都不知道去哪儿唱歌好……”微博里搜索ktv字眼,看到一条这样的留言。而所有关于ktv的留言里,总挥之不去一抹怀旧与遗憾的意味。
不仅是ktv,曾经热闹的线下娱乐似乎都在缩减。
线下成本是传统ktv难以承受之重,即使是行业领头者也不能幸免。尤其是客流量减少之后,租金、装修、人员和繁琐的手续等成本,就变得越发难以填补。
ktv的客流变少,并不意味着唱歌退出了娱乐的舞台。
尽管在2014年行业规模略有收缩,但之后出现反弹略有上升,2016年行业总产值达869亿元,同比增长2.7%。
而在传统实体ktv持续萎缩、有待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在线k歌结合综艺选秀、vr/ar直播等形式进入泛娱乐时代,与此同时, 线下迷你ktv的兴起,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
从关于音乐这件事儿的各个行业产值来看,尽管增速放缓,但卡拉ok依旧是最大的市场。也就是说,“唱歌”这项娱乐活动还是有广阔的市场,只是潜力股不再是传统ktv。
唱歌新选择
对于爱唱歌的人们,2014年是个重要的拐点。
ktv的传统老大哥们交出了手里的接力棒,而新秀们伸出了接住的手。
2014年,日后将成为两大流量巨头的唱吧、全民k歌app初版本上线;2015年刚一开年,ktv关店潮开始;2016,迷你ktv登场并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圈地运动。
到2018年一季度,移动k歌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27亿,较2017年四季度的2.01亿环比增长13%。
而2016就开始向商场进军的迷你ktv,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张,与租金和人力成本较高的传统ktv不同,迷你ktv成本极低,相对于沉重的传统ktv,回本更快。
迷你ktv的平均消费在30元左右,远低于传统量贩式ktv 200元左右的单次消费。“活好不粘人”,迷你ktv用几首歌的时间填充起一块块需求碎片。
而资本对于迷你ktv行业的火热追逐,也从侧面增加了一分热闹。
与新手们如火如荼的热闹相比,传统ktv最近刷的存在感就有些夕阳红:比如被下架引发集体回忆的老歌,再比如老年人ktv包场唱歌视频热传。下一步,它们又要去向哪里呢?
跟这些年发生的许多其他更迭一样,唱歌这个需求一直存在,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更多了。而不管是传统ktv、迷你ktv还是在线k歌,受限于自身的业态,只能各自占领一个入口, 成为特定人群在某种时刻某种状态下的娱乐打开方式之一。
无独有偶,知乎上也有人提问,“为什么新一代年轻人不唱ktv了?”,吸引了500多个回答,被浏览了130万次。
考虑到这两个平台的受众都以年轻人为主,回答或可以代表其中一部分人的普遍想法。
年轻人需要参与感更强的社交,互联网大潮下,共同文化已不像当年那样强势,每首歌都能引起大合唱的岁月一去不回,ktv里话筒的轮转、远距离的交谈,使得想要在一场ktv聚会中体验到参与感,越来越难。
而获取快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不管是唱歌,还是玩游戏、喝酒、吃拼盘,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在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再难用一种大一统的方式粗暴触及到大部分人。
正在不断变化的卡拉ok行业,也被推着用更多碎片的方式,不断增加与各种人群和各种情绪的触点。
你又有多久没去ktv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