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小学、初中课堂展示,特邀专家讲座……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周,花木学区10所成员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忙着在“走亲访友”中学习交流。原来,本周是“花木学区教育成果展示周”,5个工作日,每天都有1所学校打开校门,喜迎其他成员校的师生前来观摩,并集中展示学区化办学的“成绩单”。
而过去一年里,以“花木学区”名义组织的活动已惠及所有成员校师生。学区领衔学校海桐小学校长袁若稼表示,在学区搭建的平台上,各校师生相识、相熟、相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氛围正在形成。
一本论文集 营造浓郁学习成长氛围
花木是浦东地域最大、居民最多的街道,百姓对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有着迫切的渴求。2017年4月27日,花木学区正式成立,花木街道的10所公民办中小学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花木学区成员校。在过去20个月里,学区秉承街镇合作与学校参与结合、独立办学与协作发展结合、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结合、内部互助与开放互动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以“议事规则”主导的学区工作机制,着力在课程、师资、互联网应用、文化融合这4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整合和盘活资源,努力向着“共同走向优质均衡”的学区办学目标迈进。
在此次教育成果周启动仪式上,学区的10所成员校代表获得了《2018花木学区论文集》一书。这本厚达459页的论文集,收录了50多篇学区成员校教师的教学论文。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不少论文是学区的校长所写。袁若稼以“爱海桐”综合课程实践为主线,思考学校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浦师附小校长金春雷则将成熟型教师的“学与带”双面发展作为切入口,研究课程与教材;建平香梅中学校长蔡金彪以学校的“创意机器人活动”为载体,思考STEAM教育理念在本校的落地;由由小学校长林轶则聚焦该校在新优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博物馆之旅”,探索更广阔的教育课堂;华林中学校长何集刚关注“读写”这个关键词,研究拓宽教育渠道的方式。
“教师写论文是常态,而校长写论文、甚至写多篇论文,集中刊发在学区化办学论文集中,这是少见的。”在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区域教育中心主任李彦荣看来,这正是花木学区的特色之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鼓励办学思考和探索。她笑言,在这本论文集里,校长思考办学、教师思考教学,无形中展示了花木学区已经形成的浓郁学习和成长氛围,这本论文集,不仅记录了20个月里花木学区办学的收获,也必将激发更多的思考,是在播种学区的未来。
一个展示周 彰显学区办学成果
此次花木学区教学展示周以“课内同切磋,课外共成长”为主题,汇集了学生文艺汇演、科技竞赛、专家讲座等丰富的活动形式。
其中,开幕式以一台“拼盘演出”汇聚了学区成员校学生的精彩文艺节目,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花木作为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的国际范儿。舞台上, 锦绣小学的管弦乐表演《在森林和原野上》带来了大自然的气息;华林中学的尤克里里弹唱《铃儿响叮当》和《纸短情长》青春洋溢;浦师附小的诗朗诵《腾飞的浦东》和华林小学的情景剧《小眼睛看大变化》,则以孩子对身边家园的观察和发现,展现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的沧桑巨变……舞台下,来自10所成员校的教师和家长代表目不转睛,不仅看到了本校的文艺特色,更感受到了花木学区各校对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视和培育成果。
在本周二和周三,华林小学和华林中学的教室,成为学区成员校教师的共同课堂,他们在现场教学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昨天的学生科技竞赛、今天的学区化办学专家讲座,以多种形式将花木学区里的10所学校的师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期待花木学区能够探索紧密型的学区化办学路径。”李彦荣期待,明年花木学区将更进一步,立足于本地特色和本校特色,发挥家校社多元社会资源配置的经验,做好校级学科互动、学段互通,在探索学区内学生的一体化培养通道上有所作为,为学生的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