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城市”长啥样 未来城市示范街区落户临港
2018-12-28 9:02:55发布51次查看
城市正以超乎想象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传统和行为方式,如何捕捉大变革时代的城市动向,让人们顺应和把握城市发展新趋势,成为人类应对未来浪潮的共同命题。今天上午,“2018临港未来城市论坛”在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举行,关注未来城市的经济学家、规划学家、建筑学家、人文专家、智慧运营专家等齐聚一堂,从城市规划、经济创新、生态人文、智慧运营等多个维度,把脉变革时代的城市机遇。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子来认为,未来城市发展一定是多维度的,不仅要思考城市如何规划,还要思考经济、社会、人文、生态如何发展。“但不管你有多少维度,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未来城市肯定是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在他看来,未来城市是人才吸引资本,而不是资本吸引人才,在这背后高标准的生活质量是城市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中国城市长期以来注重以低成本生产要素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今后提高城市软实力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城市软实力的指标有很多,对上海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使自己跻身于高价值区段,比如临港从制造走向智造,就是一种价值区段的跃升和转移。”唐子来同时表示,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与国家总体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受到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决定性影响,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上海必须在国家语境中思考自己的出路,才有可能在未来走得更好,更远。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纲,以大城市群发展中的机遇为主题,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他指出,大城市再大,也有边界,无法解决所有局限性的问题,出路就在于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成为“城市群”。“周边小城市与大都市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便利程度,交通越便利,城市群规模越大,一体化程度越高。与此同时,现代城市群还可以通过发展和应用各种新技术,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清洁可再生能源以及立体城市、立体交通等技术,来克服居住、交通、环境、服务等方面的‘城市病’。”
在论坛上,英国上议院顾问专家、剑桥大学教授stephen evans,分析了健康、富有和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工厂,并以全球顶尖公司和研究机构的数据说明未来工厂与城市将如何合作。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解读了“未来城市的生态人文展望”。欧洲物联网顾问委员会创始人,欧洲物联网论坛秘书组前主席robbert van kranenburg则从设计角度看物联网应用出发,探讨未来智慧城市的时代模式。
作为本次论坛的东道主,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杰在致辞中表示,更美好的城市不仅能够深刻反映时代演变的过程,体现时代的特征,但又不会被时间所淘汰。它具有的特性,符合多数人预期,能在最幸福的状态下承载社会生活、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的公约值。如何定位未来城市的诸多价值理念,值得城市管理者运用开放的思维去进行细致的探究,需要大家“脑洞大开”去想像去实践。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广泛、深刻的探讨和交流,能够形成具有前瞻性建设性并富有见地的成果,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引领性的意见导向。
临港地区已经走过了十五年的发展历程,规划之初就以经典与现代复合的“理想化城市”设计布局。此次论坛是一场探讨未来城市的思想盛宴,也是临港港城广场作为未来城市示范街区的一次全新亮相。论坛举行了《港城广场未来城市示范街区》发布仪式。未来,港城广场将以街区式整体开发和院落式空间为特色,营造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呼应未来城市空间形式的探索;以绿色和智慧技术引领,呼应技术发展和理念创新;以图书馆和剧院为引领,打造文化与艺术的街区,塑造临港城市和社区的文化精神;以知名跨国企业为代表,呼应城市作为重要的网络节点,在世界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论坛开始前,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会见与会专家。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