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生态理念引领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启航

2018-12-27 13:50:03发布54次查看
  丁国平,1965年12月生。现任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见证了园区从青西一片荒地到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历程。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位于蒸淀,是上海12个农业园区中唯一一个处在水源保护区的,这从产业发展上来说是劣势,比如青西地区工业不能发展,旅游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等;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生态资源是优势。我们要把生态资源转变成产业发展的优势,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园区的四大品牌“一粒米、一枚果、一棵菜、一只菇”,包括其他的特色产业,都体现出了青浦的特色。但这些特色要形成影响力的话,除了市场运作、网络营销等,观光、体验是很重要的,这才能够形成市场吸引力。为打造观光、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从生态农业、生态景观、休闲农业三方面进行了规划,并编制形成《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生态建设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生态景观、旅游提升这三个细分规划共20项指标体系,进行产业布局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园迎八方客
在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中,“一粒米”是远近闻名的,就是我们的蛙稻米。2007年,“一粒米”开始在园区种植。这里有故事、有历史背景,也有产业优势。青浦以前出产的米叫“青角薄稻”,是明、清两朝的朝廷贡米,青角薄稻早在明代《天工开物》就有记载,蛙稻米就是采用江南名品青角薄稻为稻种。以前我小时候,六七月份下田插秧,田间到处是蛙鸣声。随着人口膨胀,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化肥农药的使用,蛙声早已经听不到了,“一粒米”开始变得不安全。所以我们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上海农科院合作,用生态链的关系种水稻,蛙吃虫、蛙的粪便又是很好的有机肥,从而形成天然食物链的良性循环,放蛙还可以开发成农业旅游项目。而市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吃安全的东西,引进蛙稻米就顺应了市场的需求。通过这个项目,慢慢形成了原生态的环境,生态好了,物种就丰富了,如水鸟、黄鼠狼、蛇都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造了展示馆、蛙苗孵化中心、田间木栈道、生态湿地等,让市民来观光、体验。2012年刚落成的生态养生会馆,再次超越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休闲模式,开辟了高端农耕养生和文化休闲之旅。
“一粒米”的生产过程我们也可以讲。当时的定价为每斤21.5元,对外宣传的概念就是一共有21.5道生产程序,每道程序1元,所以售价21.5元。同时我们将安全的生产过程展示给大家,我们在稻田里建了木栈道。市民要看安全,就来看这蛙,蛙对化学农药是很敏感的,你们来看蛙的生长,就会对米产生信心了。通过对蛙稻米种植一系列全过程的了解,观光者得出“我一定要买这粒米、我一定要吃这粒米”的结论,最后品牌的影响力增加了,老百姓增收了,市民也有了舒适、休闲的活动场所。
蛙稻米现在不仅通过虹桥路的品牌专卖店销售,而且还在虹桥友谊商城、第一八佰伴、城市超市、华润连锁超市等销售,销售量一直位居农副产品销售额的前三位。同时,在东方绿舟、工行青浦培训中心、朱家角景苑水庄等宾馆、度假村,蛙稻米也是农副产品中的畅销品。在实现一、二、三产的联动发展后,经营者自己开始搞加工、销售,搞旅游了。现代农业有个理念叫“三生农业”,也就是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结合,让市民进行很好的生活、休闲。我们觉得农业不仅仅具有生产的功能,还要有休闲的内涵,现在园区的水稻生产不仅具有粮食安全功能,而且我们通过生态的打造,形成了很好的农业产品,进而让市民来休闲、生活。通过产业链的延伸,直接面对市场,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
园区中还有一个东方菲尼克斯国际乡村俱乐部,现在也是人气高涨。东方菲尼克斯俱乐部是2008年5月开始兴建的,2009年7月,项目一期建成并投入试运营,占地200多亩。经营者原来是徐汇区搞房产营销的,他也在思考市区人周末该如何休闲的问题。在国外,最尊贵的来宾,包括国家领导人,接待客人都到自己的农庄。所以他在建立之初是想弄个小型农庄来招待朋友,提供安全的食材,来农庄体验。谁知一来体验之后,大家都觉得好,对各种农产品下了订单。后来逐渐变成了对外的定期配送的农产品企业了。针对菲尼克斯的项目前景,我们当时也预留了土地空间、发展空间,政策上我们通过上海市农业的旅游项目、上海市的产业平台项目对它进行支持。所以逐渐从最初的225亩,增加到1000多亩,最终形成现在的1600亩。规模一大,当初的配送网络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所以园区在这方面不断调整和整合资源,进行高规格配送。一期225亩,当时100多人配送;二期我们也跟进,投资2000多万,新增330亩土地,同时我们也对企业有要求,那就是不能有客菜,就是安全农产品是园区本土生产的,你不能从其他地方进货,要保持原汁原味的本土度。2010年,它成为上海世博会蔬菜特供基地之一。有了这1平方公里原产地配送的生产中心,企业对外宣传也更加自信了。据统计去年全年的人流量在3万人左右,每个周末房间都爆满。这么大的人流量,既要设施跟上,又要考虑承载力的问题。张弛要有度,所以我们一共设计了300个床位,让大家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优雅地休闲、体验、养生。
来到东方菲尼克斯的游客,都可以看到园里农产品种植的全过程,因为农田里分布着多台监控摄像头,客人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查看生产的实时画面,农产品的追溯码则可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查验。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郊区产业促进平台的支持。现在拥有了自己的网站、交易平台、体验场所,直接面向市民。东方菲尼克斯成为许多会员休闲度假及举行各类会务派对的首选,与城市生活产生了互补互动。
还有就是蓝莓文化生态园。上海的水果有个原产地因素,因为物流的原因,都是提前采摘的,蓝莓也是如此,如果成熟度不高的时候采摘,运到上海口感就差了。蓝莓以前是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种植的,主要以野生的。提炼的花青素是出口到日本、韩国的。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有限,老百姓吃不到这种好东西。我们在2009年引进了这个附加值比较高的项目,想培育一个新的农业观光点。前期,在观光尚未形成的时候就引进了技术团队,成立蓝莓研究所。从当时的二三亩地,发展到现在26个品种近800亩的生产基地,在上海成规模种植的就我们一家。根据上海市民的口味,我们还主动跟美国农业部合作,引进了一批大而甜的品种。针对蓝莓、草莓、车厘子等精品小浆果进行引种培育及产业化运营,以蓝莓产业化为核心,重点发展推广种植、休闲采摘、产品深加工及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应用。每年6月中旬到8月的采摘期,一到周末就人山人海。我们的目标要打造蓝莓文化生态园,相比诸暨等地的蓝莓产业,我们还准备引进社会资本,成规模、系列化、企业化运作,让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
政府支撑推品牌发展
再好的产品要推介,总得有个平台,我们注重在现有政策下把一些接待设施建设好。我们现在已经第5年得到市农委、市旅游委设施接待项目的支持。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肩负责任,既要挖好存量,又要解决现实的困难,比如我们建一些草屋、木屋等特色的接待设施,这样和土地整治政策又不冲突。在利用存量资产方面,我们改造了老的仓库、老的厂房,使它变成休闲接待的场所。其实我们园区核心部分在以前就是一个上海知青农场,因此我们把食堂改成知青年代食堂,这样就有了一种怀旧的氛围。将历史和现代农业相融合,在生态、观光中又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园区还主动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改善生产环境。我们通过各方支持,进行河系的改造、生产田间绿化的改造,从而让市民产生共鸣,那就是安全的环境可以生产出安全的东西,市民也乐意待在这里。空气是清新的、土壤是清洁的、水是洁净的,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吸引力。另外一个是品牌。现在我们有两家企业是通过有机认证的。我们在一年四季之中有不同的农事活动。如:蔬果一年四季采摘;蛙稻米种植区则有小孩插秧和市民收割比赛;蓝莓节有亲子游,还做蓝莓蛋糕、饮料、蓝莓酱等等。把农事活动、旅游体验融为一体。你有了环境、产品的支撑后就会有回头率。
还有一个关于林下菌菇的种植与推广。我们设想还是利用好现有资源,就是利用原来农民家的林地,带动老百姓种菌菇。下一步我们准备建设参观长廊,将这个产业推广出去,打造菌菇文化。用工业化的理念搞农业生产发展,现在一天能“吸收”6吨废弃物,产出4吨菌菇,“循环农业”有了载体,也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下一步政府准备投入1000多万,在3万多亩涵养林、生态林里搞林下种植,形成新的农业休闲景观。
发展成果让众人分享
农业园区在不断发展,农业项目也在陆续引进,那么农民如何参与其中?园区一共17平方公里,涉及14000亩耕地。农民的得益有两种:一是土地租金。原来种一亩水稻1000斤,每年约1500元收成。我们给农民的土地租金是1450元每亩,相当于你不用种任何东西就能有这些收入,这个标准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农民还可以到落户企业打工、就业,现在有1200人左右在落户企业从事农业生产。
二是提倡有志农民来园区创业。2007年,来园区创业的小庄,带着村里几个小青年,成立了合作社,先后带动30户农户种植芦笋,常年带动40至50人就业,不但芦笋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基地也在2012年获得“青浦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称号,合作社在2012年获得“青浦区星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这对当地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和品牌带动效应,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大户、新型经营体的跟进。
怎么吸引对农业感兴趣的有志青年来创业呢?据我2012年的调查统计,青浦在松江农校(大专)就读的有93个学生,但青浦的政策是不接受他们的,包括“三支一扶”也要本科生。但我们基层的农业服务组织,老的都差不多退休了,年轻人都没有啊。而那些松江农校的青浦毕业生空有回乡建设的愿望却苦无对口发挥才能的去处,这就是我们青浦目前农业人才政策的对接瓶颈。2007年,园区组建科技孵化中心后,先是向农委借用农业专业科技人员,随后到上海交大等高校招聘人才,同时鼓励员工去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我们园区一直致力于为有创业志向的青年农业人搭建平台,并提供良好的资源,吸引对农业有兴趣的青年人、农业科技人员来就业、创业,将来形成大大小小像台湾那样的家庭式农场。
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原先规划面积两万多亩的青浦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经营面积已超过万亩,落户企业达40家,累计税收1.4亿元。园区自2002年开园以来,无时不体现生态建园的理念,特别是2007年以后,我们自觉融入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围绕“水”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整治修复工程。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生态治理修复,不仅仅站在园区发展、农业发展的角度,而是站在区域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发展的角度。随着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和不断改善,不断有新的高端企业入驻,而园区内的企业基本走上了三产带一产的转型道路,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前10年,应该说把生态理念转变成了生态价值,软硬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那么,接下来10年,园区一定是朝着文化建设的方向发展,打造园区科普体验实践基地、教育基地、文化基地等,希望通过类似的文化、创意项目,进一步体现园区的生态价值,打造独特的观光生态文化品牌。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