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为建江浦路隧道,这幢116岁老洋房分成四部分平移,2021年“原路返回”恢复原样

2018-12-27 5:21:26发布64次查看
  杨浦区江浦路杨树浦路口,一处灰色外墙、红色坡顶的三层老建筑被围在工地中,四周搭起了钢架。这幢楼就是江浦路104弄有着116年历史的老洋房主楼。为给即将开展的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的浦西岸上施工腾出场地,这幢老洋房被拆分成四个部分进行平移。
12月25日,杨浦区有关部门在该楼的平移协调会上透露,目前主楼北侧的三座附楼正在逐步进行平移。几天后,主楼也将向东北方向进行平移。整个工程预计到2019年1月完工,四个建筑单体的总平移行程约为235米。等到2021年,原址上的市政工程结束后,老洋房将再次通过平移的方式回迁原址。
这座老洋房究竟何许来历,使得人们要用平移的方法将它保留下来?杨浦区文保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周到君,上世纪初杨树浦路上遍布纺织厂,这栋老洋房正是有关建筑之一——1902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购国人黄佐卿创办的裕晋纱厂,更名为上海纱厂,同年在江浦路104弄建造了28幢新式里弄房屋,作为上海纱厂第一工场的高级职员宿舍,如今仅剩下这一幢联排住宅。
此外,老洋房南侧的杨树浦路建成于1869年,由于最早拥有完善的市政配套管网,被誉为“沪东第一路”,老洋房见证了杨树浦路的历史。有了这些背景,2017年,它被杨浦区正式列为文物保护点。
由于老洋房被围在工地中,周到君无法仔细看清它的完整面貌和建筑细节。但据杨浦区文保部门介绍,它的建筑本身极具特色。
这是一幢带有英式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包含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三座两层的附楼,总建筑面积2052平方米。楼内各单元外廊原本连通,外墙用清水红砖砌筑,嵌缝细腻。房屋装饰柱与铸铁栏杆图案相互呼应,还有错落有致的老虎窗、连续弧形的拱券和白色的壁柱雕饰。老洋房的门窗由碎花纹绿玻璃镶嵌,内部木楼梯上有雕花,细节精美。
周到君了解到,老洋房原先住着40多户居民,2016年接到征收通知后陆续搬迁离开。“50后”居民陈卫原先住在1号1楼,他还记得房屋的层高很高,地面下还有木板垫高的空层,房间很宽敞,冬暖夏凉。“这样的房子,住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曾住在9号的赵惠萍告诉周到君,这幢房子还有一个特点,不同门牌号里的空间分隔有所不同,或许与最开始纱厂职工住户的身份职位不同有关。比如,9号的楼梯比较宽,而11号的楼梯比较窄,其他几个门牌号里的分隔基本上差不多。赵惠萍说:“在过去,能住在这里算是条件好的了。我买了商品房也没舍得搬,一直坚持到最后动迁。”
越江隧道从老洋房下方穿过最合理
江浦路104弄老洋房为隧道“让位”,原因是它的位置就处在江浦路隧道浦西岸上明挖段的正上方。这项越江隧道工程为何一定要经过老洋房所在的节点呢?负责平移保护修缮工程的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严佳梁解释说,老洋房所在位置恰被多个重大市政工程包围。
老洋房西面,地铁18号线丹阳路站正在施工,南侧正在进行杨树浦路拓宽工程,往南跨过这条路是渔人码头等多个新兴商业体,北侧和东侧则紧邻住宅小区。
这样一来,从老洋房下穿过成了唯一选择。
而越江隧道从江浦路穿过杨树浦路,必须从老洋房下方转弯通过,转弯半径不宜太小。如果为了绕过老洋房而“扭”成s形,就会大大提高行车危险系数。建设单位论证的最小转弯半径为160米,隧道在这个基础上“走位”,怎么也要横穿老洋房。
对于三面临江的杨浦区来说,越江设施的不足是它对外交通的短板,因此建设越江隧道也很有必要。杨浦区滨江岸线长度15.5公里,但目前建成的越江通道只有一座杨浦大桥和3条隧道,四个通道平均间距约5.1公里,远大于中心城区越江隧道平均2.6公里的间隔。高峰期杨浦过江通道主线拥堵,大大影响了交通。
为了解决市北地区越江通道密度过低的问题,上海市决定在“十三五”期间为该地区建设更多越江设施,江浦路隧道就是第一个开工的工程。待它建成后,将有效分流杨浦大桥等现有越江通道的交通压力。显然,为了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116岁的老洋房必须“让位”。
把老洋房拆成四个建筑单体向东平移
“让位”的方式是直接拆除,还是另想办法保护?杨浦区为此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专家们表示,从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来看,老洋房的价值不言而喻,必须保护。随后,杨浦区房管、旧改、建设、文保等部门多次商议,确定了平移保护的方案。
可是,老洋房周边有多项市政工程正在施工,要找到合适的平移位置也是个难题。西面有在建地铁站,不可能;北面与地铁出入口和小区住宅楼冲突,也不可行,向南,影响杨树浦路拓宽工程的实施和主干道车辆通行。因此只能选择向东平移,对东面杨树浦路1111弄2、4、6号双喜家园的商品房进行征收拆除,为老房子平移腾出地方。
场地有了,平移工作如何实施呢?施工单位之一的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有过平移民立中学老楼、启秀实验中学老洋房的经验,但平移这种长条形的老洋房还是第一次。
考虑到老洋房本身体量较大,且有“一主三附”四个建筑单体,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两家施工单位进行了反复研讨论证和模拟演练,将主楼标记为1号楼,把附楼自西向东标记为2、3、4号楼,不断优化平移顺序和行走路径,最终确定采用先平移三座附楼、后平移主楼的施工方案,把四个建筑单体分别移动到空地的不同位置。
在把主楼和附楼拆分开后,施工方在室外建造了平移需要的底盘,沿着平移轨迹为每个建筑单体铺设了轨道,并在室内底部架设了许多托盘结构,代替原房屋底部承载房屋重量。随后,施工方给房屋装上了顶推装置,沿轨道对建筑物进行顶推,将其平移到指定位置。
根据平移计划,原本在主楼东北边的4号附楼要向东平移61.5米,再向南平移5.45米。接下来,原本位于三幢附楼之间的3号附楼将向东平移76.3米。第三步,将主楼西北边的2号附楼向东平移30.0米,再向北平移2.5米。最后再将1号主楼向东平移46.5米,然后向北平移11.4米。这样算下来,四个建筑单体的总平移行程约为235米。
周到君了解到,目前,4号附楼已经悄悄换了位置,主楼的平移也将在不久后启动。
2021年将回迁原址,成为杨树浦新地标
这幢老洋房毕竟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筑结构相对脆弱,这样的平移工程是否会对其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呢?施工方负责人告诉周到君,平移工程的前、中、后期都会邀请专业机构对房屋进行评估,由设计公司设计加固方案,保障房屋结构的稳定。当前,根据平移前的加固方案,他们对老洋房内部墙壁进行了钢筋网片抹灰加固,并用内外型钢加固了房屋结构。
周到君了解到,建筑平移工作已于今年12月中旬开始,预计将持续一个月,到明年1月完成。之后,原建筑场地周边将陆续进行杨树浦路管线改排、江浦路隧道结构施工、杨树浦路综合改造等市政工程。
待这些工程结束后,2021年,老洋房将再经历一次逆向平移,回迁至原址,组合拼装成原先的“一主三附”结构,今后它的用途将参考文保部门等单位的意见再做安排。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它将作为百年杨树浦路和新建江浦路隧道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城市历史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成功融合。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