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构筑一座“近悦远来”的城市
2018-12-26 13:35:36发布42次查看
编者按:可能没有其他地球生物,像人类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如此好奇。未来,是一团永远不会消散的浓雾,但未来,必定是由行动派创造出来的。2018临港未来城市论坛,将于12月27日和您一起预见未来!为了对未来城市有更深更广的讨论,在论坛正式启动之前,记者根据组委会委托,就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采访了童明、屠启宇、陈琳三位专家,或许专家的这些观点“脑洞大开”,但也许它们正悄然改变你我的生活。论坛组委会希望通过分享三位专家的观点,吸引更多人对未来城市的畅想。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2月26日报道:“未来城市应该像海绵一样,是一个柔软的有机体,它能够吸附很多资源,又能够很快速地释放出去。”这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副所长陈琳心中理想的未来城市。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在未来向全世界展示更加美好的城市场景:每一个市民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并从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构筑一座‘近悦远来’的城市,始于足下”。
陈琳
未来城市能够自我生长
陈琳认为,未来城市应该是自我生长、韧性安全、幸福乐居的地方,是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地方,也是人、动物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陈琳畅想了未来城市的发展特征。“第一个特征,未来的城市应该以人的需求为核心,使得每个人在城市中都能获得幸福和得到尊重。第二个特征,未来的城市和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依托更加便捷、智能和均等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人们可以更好地接触自然、享受自然。第三个特征,未来的城市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注重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减少废弃物排放,更集约、更高效、更安全,同时也是富有文化内涵、有趣的、富有人性的城市。”
科技、经济、文化都是推动城市革新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在陈琳看来,技术革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目前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由于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智能化的广泛使用,让网购、外卖、soho办公、共享资源成为习惯,从而改变了我们的交通行为、消费行为、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未来将带来城市格局和功能的巨大变革。”
陈琳还谈到,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当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城市追求的是一种满足市民自我发展的各项需求,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去贡献社会,如资源的循环利用,抵御自然灾害,减少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通过自我行为的约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技术变革创新,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做出贡献。
此外,文化对于未来城市的影响也很重要。陈琳说,未来城市应该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无论是文化的策源地也好,集聚地也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个城市当中,都能够找到归属感。”
未来城市的新型空间载体
从新型建筑到新型商业业态,从新兴社区到多功能复合社区,再到新型交通工具,陈琳认为未来城市会出现一些新的空间载体,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随着绿色建筑、环保材料、科技建筑的出现,人们将告别钢筋混凝土森林。城市将更好地与绿化和森林结合,新型sogo(small office&green office)将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出现,同时也能成为特色的艺术创作地和信息集散的交换站点。
新型商业业态更新换代。体验式消费取代了单纯的购物,娱乐叠加购物的新方式将进一步促进现实与虚拟的结合,实体店开始向体验式、品质化、特色化、互动式的消费转变,由此城市将出现新的空间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社区将越来越复合,未来就业、生活、娱乐可以在15分钟内解决。居住和就业的高度集聚,为配置富有活力、多样混合的公共空间和有效运行提供了可能,进而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质。
同时,新兴社区能够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各类服务,让每一个老人都有尊严地生活,为老龄者提供“无限社区通道”,构建贯穿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使他们的生活空间与其他年龄层的生活空间无限交融。
立体化交通工具、新能源小型化汽车和综合智能交通控制平台等将是未来交通工具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解决交通问题,还可以促进城市功能优化,还能够让未来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轻松、便捷和舒适。
相关新闻:未来城市,人类社会发展的福音
借一双慧眼,看见未来之城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