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40年回眸:见证时代变迁 40年打造“乐业大厦”

2018-12-25 11:09:00发布62次查看

改革开放40年,劳动就业的变革和产业革新紧密相连,也牵动着民生发展,见证着时代变迁。1979年1月,徐汇区劳动局率先建立全市第一家区级劳动服务公司。40年间,秉承“顺应需求、优化服务”的宗旨,徐汇区公共就业服务以“乐业”品牌促进高质量就业。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探索开放劳务市场
翻开徐汇区公共就业的服务历程表,每一段就业服务的改革步伐都映照着时代变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返沪。如何解决他们就业安置就成为了摆在劳动部门工作人员面前的主要问题。
1979年1月,徐汇区劳动局建立全市第一家区级劳动服务公司。上海市徐汇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戎山介绍说,当时在劳服公司中,工作人员主要为返沪知青开拓岗位,安置工作。1984年底全市劳动服务公司创办了近一千个集体经济生产服务单位,吸纳了3.2万余人就业。
1984年,劳动力市场经历了一次转折——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也就是说,过去劳动力进入单位便一岗终身的模式在1984年正式画上句号。随着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部门落实企业招工自主权和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开放了劳务市场。
产业革新 推动再就业服务
伴随着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大调整,1994年上海纺织第一家破产企业第二织带厂因资不抵债而关门。曾是上海“龙头”的纺织工业企业也因调整产能,陆陆续续走向关、停、转、并。因企业关停无处安置的38万职工如何分流?在这一难题下,再就业服务中心担起重任。
1996年7月26日,上海最早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在纺织、仪电两大行业分别建立。并且这一模式在1997年初被推广到轻工、华谊、电气、冶金和建材等5个(集团)公司。再就业服务中心引导他们向区县分流、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生产自救或自谋职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门诊医疗费、社会保险费由中心承担,资金则由政府、社会、控股(集团)公司三方共同筹集。
当年底,全市共建308个再就业中心,涉及企业8046户。据了解,到2001年再就业服务中心陆续撤销,再就业中心100万人中30万人提前退休。
下岗职工“转型”安置 实现“万人就业”
“只要不挑不拣,48小时可协助找到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徐汇区公共就业部门面向就业安置求职者上提出了这一承诺。2000年,在当时位于徐虹北路的徐汇区职介所举办了周六招聘会。每个周六,区内用人单位在此设摊招聘,吸引了待就业群体的关注。
本世纪初,市政府组建“万人就业项目”。2003年初正式提出并首批试行推出市容环境协管、商品交易市场协管、劳动保障协管、林业养护、河道保洁等13个“万人就业”岗。
打造“乐业大厦” 岗位培训咨询一应俱全
“为规范、优化一线职业指导师的工作方式,我们在前期以流程规范,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打造了一批‘研究型职业指导师’。”原徐汇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南站分中心主任杨燕华介绍说,随着4050群体、下岗群体基本上完成就业,公共就业服务迎来了待业人群年轻化、心理状况多元化的问题。
2013年11月,呈体系化的职场体验项目“徐汇区青年乐业起点”正式启动。负责人通过乐业起点微信平台、社区通讯平台等进行活动推广固定活动,同时也为职业指导员提供处方式、菜单式的职业指导奠定基础,作为菜单提供给青年,“缺啥补啥”。至今,青年乐业起点已经在徐汇区社区服务中心有定点场地,每月都有活动排片。据了解,“乐业起点”有着专业服务团队支持。由4名首席职业指导师、7名高级职业指导师、28名乐业专家志愿者、80名启航导师组成的指导团队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专业度。
(稿件来源:青年报乐业周刊第70期)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