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江浦路隧道修建遇保护建筑 116岁老洋房向东平移 两年后回迁复位

2018-12-25 13:28:59发布46次查看

江浦路104弄老洋房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以北,江浦路以南地块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12月25日报道:经过近四个多月的前期准备,江浦路104弄老洋房——这座拥有116年历史的文物建筑本月中旬开始向东平移,杨浦区决定通过平移加回迁的方式,对这栋老建筑进行保护。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整个平移过程将于2019年元月中旬完成。两年后,老洋房将回迁至原址复位。
江浦路104弄老洋房位于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浦西岸上明挖段正上方,是实施隧道工程的关键节点之一。该建筑始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距今已有116年的历史,是一幢建筑风格鲜明的砖木结构阁楼,包含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三座两层的附楼,总建筑面积约2052平方米,原为上海纺织株式会社下属上海纱厂第一工场的职员宿舍,当时共建造了28幢,目前平移保护的是仅存的一幢。
该建筑带有明显的英式建筑风格,各单元外廊连通,外墙清水红砖砌筑,嵌缝细腻,装饰柱与铸铁栏杆图案相互呼应,立面装饰线脚清晰,错落有致的老虎窗、连续弧形的拱券和白色的壁柱雕饰充满了异域风情,室内精美的木楼梯雕花、浑厚大气的铸铁壁炉和碎花纹绿玻璃镶嵌的门窗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老洋房气息。2017年4月21日,江浦路104弄住宅正式被上海市杨浦区列为文物保护点。
由于该建筑南邻杨树浦路,西邻江浦路,地理位置特殊,隧道自江浦路穿过杨树浦路必须从该建筑下方转弯通过,无法避让,那么为了城市交通的发展要不要拆除这幢老建筑呢?这个命题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深入研究,如何协调城市的发展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成为讨论的焦点。
老洋房南侧的杨树浦路,建成于1869年,由于最早拥有完善的市政配套管网,被誉为“沪东第一路”。150年间,鎏金岁月渐成锈红,百年工业兴盛褪去,留下了杨树浦路完整的街道空间与风貌,也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历史印记。江浦路104弄老洋房正是杨树浦路历史的重要见证。保留城市记忆是内涵式发展的时代需求,杨浦区政府高度重视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在推进杨树浦路道路综合改造工程的同时,深挖杨树浦路的历史,逐一排摸全线历史元素,尽全力留下杨浦的城市密码。
对于江浦路104弄老洋房,上海市政府下定决心要保护,打造“可阅读的建筑”,通过建设单位(上海城投公路集团)协调,在市规土局、重大办、文保局、区文化局的支持指导下反复修改方案、区建管委会同旧改办、平凉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共同加快了上述老洋房平移方案的推进。建设单位精心组织专家结合周边建设条件进行了多轮论证,在设计单位(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和上海明悦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的不断优化下,确定采用平移+回迁的方案进行保护。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采用整体平移的方式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在上海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移到哪儿去呢?该建筑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周边有多项重大市政工程在同时施工,要找到合适的平移位置也不是件容易事。往西,地铁18号线丹阳路站正在施工;往北,与地铁出入口和小区住宅楼冲突;向南,影响杨树浦拓宽工程的实施和主干道车辆通行;唯一有可能的就是向东平移,为老洋房重新找一个安稳的落脚点。
针对施工场地狭小、地下管线复杂、周边工程众多、建筑结构薄弱、建筑体量大、建筑单体多、平移行程远等特点,经过施工单位(上海先为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多次研讨论证和模拟演练,对平移顺序和行走路径不断优化完善,最终确定采用先平移三座附楼,后平移主楼的施工方案,使平移的施工风险和资源消耗限定在可控范围以内,确保平移工程顺利实施。
平移施工采用plc液压同步顶推技术,综合控制液压设备的顶推力和位移,将多个千斤顶间的位移差缩小至1mm以内,几乎同步顶推,从而使顶推形成的建筑物内部附加应力降低在允许范围,从根本上消除了平移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变形、开裂等安全隐患,并通过在建筑物上提前安装的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和液压泵的压力传感器以及基础的沉降观测点实时监测建筑平移姿态,确保平移工程顺利实施。建筑平移自2018年12月中旬开始,预计历时1个月完成第一次平移,共需平移四座建筑单体,总平移行程约235m。平移完成后,原建筑场地周边将陆续进行杨树浦路管线改排,江浦路隧道结构施工,杨树浦路综合改造等利民工程。最后该建筑将逆向回迁至原址,作为百年杨树浦路和新建江浦路隧道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城市历史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完美融合。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