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合庆镇打响了“五违四必”整治的第一枪,经过三年多的整治,合庆的区域环境面貌变得优美了。环境整治进入了“后时代”,如何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层级,保障整治成果的长效长治,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变成了新的课题。在位于合庆中部的庆星村和跃丰村,自2017年起,庆星跃丰党总支运用“党建+治理”的理念,在全镇率先开展“宅长制”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破解环境长效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顶层设计明确责任
庆星跃丰党总支探索实践“宅长制”管理模式,全面领导各项工作,同时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了五级责任链条: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担任总宅长;村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担任副总宅长;村包队干部担任分宅长;部分党员、村民代表,有威望的老同志担任宅长;其余党员、村民代表、有威信的群众骨干担任志愿者。由此,一条党总支牵头,村委会主抓,各条线协调,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格局,人人明确职责的责任链条基本成型。
在今年的大调研工作中,有党员提出,“宅长制”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员在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党总支决定将“党小组建在宅上”,要求全体党员不仅要做好自家宅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认领组团式绿化的养护工作,也要配合宅长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宅长制”工作开展中,两村党员参与率均达到了70%以上。
考核激励作为保障
传统的村宅地域范围是以“村+村民小组”为基本形态,在“宅长制”的新网格模式中,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然宅的概念,从区域划分上形成了“大网格(村)+中网格(组)+小网格(宅)”的基本形式。
以跃丰村为例,每宅形成“村包队干部+宅长+若干志愿者”的模式,各宅长制定“一宅一策”治理方案,协同志愿者们以实地走访结合群众上报的形式对所管辖区域进行全面摸排,对诸如乱堆乱放、公共设施破损、窨井盖损坏、黑色广告等影响村容村貌现象进行一揽子巡查上报。总宅长每月牵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总结近期工作,部署下阶段工作,切实推进区域环境的改善。
在“党建+治理”模式的探索中,村党组织坚持“1+1+X”村民自治工作法,通过专题会议、座谈、村民自治论坛等形式,做好村民的宣传发动,同时收集社情民意,开拓思维、补齐短板,除了完善对网格成员的考核机制外,还建立了对村民户的考核奖励机制,成立专门考核小组,实行评比制度,对于好的村宅给予示范村宅荣誉称号,充分调动家庭的积极性。
重视骨干队伍培养
为进一步优化“宅长制”模式的工作架构,村党组织整合原有的管理团队,建立新的服务团队,发挥村包队干部、党员、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宅长、河长、志愿者等团队的作用。
庆星跃丰党总支组建了便民综合服务队,服务内容包含日常急救、水电修理、邻里调解、环境卫生、帮困结对等,党总支将写着相关服务电话的小卡片发到每家每户。同时,党总支非常重视对骨干队伍的培养,抓好每年两次的培训工作,把培训的队伍从“宅长”扩大到党员、村民代表、村民,通过培训让“宅长”、志愿者明确工作流程,更直观地掌握工作方向和方法,方便后续工作开展。
环境整治“后时代”不仅需要“党建+治理”的机制保障,更需要村民的共同参与。“宅长制”运行一年多来,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不再是村干部“一头热”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群众加入了进来,村宅的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参与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