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区,敢于创新、富于创造应该成为杨浦人最鲜明的特质。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杨浦要坚定不移举创新旗、走创新路、打创新牌,全力打造科创双创拔尖人才荟萃地,让更多令人瞩目的创新英雄和创造神话在杨浦诞生。
科技创新“无中生有”的过程,是最激动人心的创造。杨浦区域内的10所高校是我们最大的创新动力源泉,城区与校区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创造新动能,充分发挥高校集聚的智力优势,着力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深化“三区联动、三城融合”,以“颠覆超越”的思维,加快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加紧打破有形无形的围墙,探索高校、园区、政府三方共同参与,共享资源,共同获益的发展模式,使区域内的知识创新要素充分涌流。我们将全力支持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上跑出加速度,进一步强化对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平台的支持力度,努力成为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一个地区的创造力,体现在区域内集聚的最前沿产业里。按照市产业地图明确的杨浦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现代设计、科技金融等的产业定位,杨浦将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集中、集聚和集群发展,积极鼓励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和最新服务在杨浦率先落地应用、率先迭代升级,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显示度。推动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引导和撬动银行、保险、证券、担保、股权投资等各类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参与,完善双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链。 鼓励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通过登陆科创板,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一个地区的创造力,体现在每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创造英雄和企业家身上。政府要为创新创业者撑腰,用“精细极致”的工作标准,服务好企业。我们要认真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等国际标准,不断深化杨浦“政银通”、“税立方”、人才服务“无否决”窗口、“创厢工作站”等举措,围绕企业需求和诉求,聚焦减时间、减环节、减费用,着力提升服务精准性、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知晓度,切实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创新创造,不能靠“闭门造车”,而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我们要营造开放环境,充分发挥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的区域品牌优势,着力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不断提升杨浦双创国际化水平。深化与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丹麦科技创业中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中心等地区和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杨浦双创国际顾问、杨浦(硅谷)创新中心对接国际资源的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建立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园,吸引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各类国际化创新要素落地。加强与亚洲智能硬件大赛、slush国际创投大会、全球创业周等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双创活动的战略合作,面向全球征集创新思想和项目,打造永不落幕的双创周。
创新创造,需要优质载体支撑。杨浦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鼓足“再起宏图”的创造勇气,集中打造一批“老工业转型+新经济集聚”的老厂房改造项目,通过“腾笼换鸟”实现经济密度和产出效率质的提升。我们将深化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把区域内近800万平方米老厂房资源梳理好、挖掘好、改造好,把长阳创谷打造成“世界级创谷”。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军工路以东8平方公里地区转型发展,建立低效用地倒逼机制,调整优化业态,通过创造性更新,充分焕发出这些稀缺、宝贵资源蕴含的巨大创新生机和活力。
一个地区的创造力,与干部队伍素质密切相关。我们要培养干部“敢担当”的精气神,激发干部创造潜力,提升创造能力。“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一个人面对问题不敢担当,影响一个部门、单位的形象和成绩;一个部门、单位面对问题不敢担当,影响一个区域的最终发展。
干部要坚决避免出现三种“不担当”现象。一是“不想干”,遇到问题“绕着走”;二是“挑着干”,挑简单容易的事情干;三是“不敢干”,遇到需负责任的事不敢担责。一个岗位的权力有多大,承担的责任就有多大。干部要以避事为耻,我们的价值不应该体现在办公室里,而应该体现在帮助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在促进地区发展上、体现在推动社会创新创造上。
当前,杨浦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是关键时期,干部就越是要拿出“敢担当”的精气神,加倍努力,大胆创造,着力破解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化解困扰群众生活的难题矛盾,着力培育具有杨浦特色的创新品牌,努力把“创新杨浦”的旗帜举得更高、品牌打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