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经济”持续飘红 背后有怎样的商业逻辑
2018-12-24 5:09:22发布78次查看
年终岁末,上海各大商业地标人流如织,“首店经济”带来的超高人气是今年申城商业的一大亮点。南京路步行街上,阿迪达斯nje800品牌中心、nike全球旗舰店门对门,这里被誉为“全球最具运动感的十字路口”,让百年老商圈一下子“年轻了20岁”;南京西路上,兴业太古汇开业仅一年,引入的“首店”总数不下40家。
今年以来,上海“首店经济”持续飘红。来自第三方机构监测显示,2017年,上海共有226家“首店”开张,今年1-10月份,新入沪的“首店”数量达545家,是去年全年的2.4倍,“首店”、旗舰店数量居全国第一。
1 为什么是上海?
当年“首店经济”在这里发端
厚积而薄发,看似一夜爆红,“首店经济”背后实则是上海商业厚重的历史积累。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始终引领着全国商业创新发展。从传统百货商店为主到引入超市、便利店等连锁业态,再到无人零售店等新业态出现,我们用短短40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商业业态演化,新品汇聚、新店首发成为上海最亮眼的风景。”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对记者说。
所谓“首店”,是指在行业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事实上,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上海一直是全国“首店经济”的发端地。
1992年,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落户陆家嘴;1989年上海首家肯德基开业,1993年百胜大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带动中国快餐行业的变革;1995年,上海引进家乐福超市,并在几年间吸引麦德龙、易初莲花、欧尚、大润发等外资商业在上海设立公司总部;1996年,率先引进日本罗森便利店,为全国的便利店树立了标杆。
中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外资商业企业通过落户上海进军中国市场。2013年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在全国试点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了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包括商贸服务业在内的六大领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利用外资名副其实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和品牌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市场,上海口岸服装、化妆品、汽车进口额分别占全国的70%、53%和37%,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高端消费品集散地;上海全球零售商集聚度达55.3%,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迪拜。
“今年,市委市政府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总动员令发出以来,‘首店’数量翻番,特别是其中全国‘首店’、旗舰店等高能级‘首店’权重的增加,充分表明上海商业开放度和创新能力在大幅提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距离国际消费城市的美好愿景又迈进了一步。”
2 为什么在今年?
爆发式增长有“首店逻辑”
为何今年“首店经济”在上海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分析了三个原因:
首先是精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作为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今年6月,上海启动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同时发布9条政策措施。路易威登、蒂芙尼、迪奥、宝诗龙、优衣库等一批国际知名零售企业先后在沪首发全球新品。市商务委统计数据显示,共有1265个国际国内品牌去年在沪举行全国首发,居全国首位;今年1至10月,2890个知名品牌在沪新品首发。
“‘首店经济’与首发效应是时尚产业链中互为因果的两个环节,先有新品‘投石问路’,再有‘首店’选址运营,上海的商业创新才能一波一波可持续。”孔福安说。
其次,离不开“商业地标”的重塑。上海商务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末至2018年10月底,不到3年时间,上海共增加104家城市商业综合体。2018年上半年落户申城的256家“首店”中,有87%选择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内开业。分析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发现,二季度新增的“首店”数量比一季度提升8成,而三季度新增的“首店”几乎是前两个季度之和的一倍,这背后就有几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竣工的因素。如今年国庆期间重新装修开业的上海世茂广场,一举引进20余家“首店”,其中丝芙兰亚洲首家概念店,仅用一周时间业绩就稳居全国第一;潘多拉中国精品概念店目前是上海区域的销售冠军,今年有望冲上全国前五;m豆巧克力世界亚洲唯一旗舰店,国庆期间单日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乐高亚洲首家城市中心旗舰店开业当日还未开门就排了几百个粉丝……进入12月,随着陆家嘴中心l+mall、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淮海路新天地广场三大重磅项目入市,又将“斩获”大量首店。业内预测,今年全年上海首店数量超过600家。
“首店经济”飘红,离不开政策制度的突破。便利店提供热食、首发新品预归类、南京路淮海路两街部分空铺转型升级、香水定制化售后服务、重点商标保护目录制度的建立等,都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一度排长队的星巴克全球烘焙工坊,就是制度创新的受益者。兴业太古汇ceo周莹说,当初有意引进星巴克全球烘焙工坊时,“很多同行认为在当时的法规政策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在政府部门的创新支持下,这里最终得以顺利开业,并成为上海新的商业地标。
3 为什么有动能?
“首店经济”催生“总部经济”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得益于上海的海纳百川,反过来,它也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商业开放度。
市商务委数据显示,在上海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家庭”中,有更多的国际高端品牌纷纷选择上海作为其中国地区总部、亚太地区总部所在地。截至目前,上海批发零售业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过3万个,合同金额615亿美元,有超过20家跨国流通企业将地区总部放在上海。今年12月初,市政府举行的最新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就有世界著名的时尚奢侈品牌蔻驰集团、世界排名第一的香水企业coty集团、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美泰集团的地区总部等。
不仅是对外开放,上海“首店经济”持续飘红也是上海商业对内开放度越来越高的显著标志。
dt财经最新发布的《2018年中国“新零售之城”发展报告》中,将上海称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新零售排头兵”,上海零售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盒马鲜生的创新消费模式领跑全国,首店就诞生于上海的金桥国际商业广场;无人售货柜citybox、苏宁biu店、猩便利等均首创自上海……随着这些“首店”次第落地,新零售企业的总部经济也在上海不断“生根”。仅以虹桥商务区为例,近一两年来就有知名电商唯品会的金融总部、跨境电商总部,阿里巴巴的阿里中心,京东集团区域总部等进驻,知情人士称,明年这些新零售企业的总部经济将为上海零售市场带来更多“首店”,如京东7fresh的华东“首店”按计划将于明年年中落户上海虹口。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上海商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将带来有力驱动。”孔福安说。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