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到宜家相亲到底图点啥
2018-12-23 5:53:14发布65次查看
几年来,不少老年人时常来宜家坐坐。“没办法,一个人比较孤独啰。孤独么出来跑跑,就这样。”有人说。
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承欢认为,这些中老年人实际上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认识但不深交的弱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非常弱,但你又不能把它忽视掉。”他说。
“这个网络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为这些单身的中老年人提供排遣寂寞空虚、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潜功能。”
“对他们来说,相亲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刘承欢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龄段,在人生比较孤独的时候,你走出来了,接触了一个比较大的群体。”
“事实上在这个群体里,即使不做任何事,都可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一
眼看已经4点多了,丁瑞安起身说:“我要回去了。”
他把我“托付”给沈培民:“侬跟小姑娘再谈谈。侬不要摆出单位里当领导的腔调噢!”
沈培民笑着摇摇头:“啥领导啊?退休了就什么都不是唻!”
“他家里住得比较远。”老丁走后,沈培民说,“他总归4点钟要走了,再晚家里老太婆要讲话了。”
“他长得蛮帅的对不对?人也蛮好的。”他对老丁的评价颇高,“好多老太婆欢喜他,都是年纪轻的,我晓得的。他会跳舞,也肯花钱请人家吃饭。”
丁瑞安人头熟,常常热心要帮沈培民牵线搭桥。“老丁一天到夜问我:这个人好伐?那个好伐?”
问及择偶条件,沈培民哈哈笑起来了。“这个讲不清爽……一个,要眼缘。啥叫眼缘?侬看到她,有感觉;她看到侬,也觉得还可以。这就是眼缘。”
“第二个,要能够相互交流。假使侬会谈,她只会当听众,那就没意思了。”
沈培民说:“这两点蛮重要的。这两点不成立,没什么戏好唱了。假使这两点满足了,接下去讲第三点了。”
说到这第三点,他顿了顿:“‘第三点’多唻,首先,身体情况蛮重要的。一般年纪大的都有毛病的,但是严重不严重?假使全是毛病,到底谁服侍谁呢?”
“接下来呢,单身有的是离婚,有的是丧偶,这就不一样了。”
哪种情况算是条件更好呢?“当然丧偶的好啰!”沈培民说,“丧偶的清爽呀,没有拖泥带水。离婚好多是离婚不离家,藕断丝不断,讲不清爽的。”
“还有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经济情况……所以讲蛮复杂的。”
来宜家交友的阿姨爷叔普遍退休工资不高,沈培民属于其中条件比较好的。
他曾经碰到过“双方有眼缘,能够交流,身体也可以”的,但是再往深里谈,发觉不合适了。
“她人蛮好的,但是家庭负担太重。儿子没工作,也没有成家。这个蛮讨厌的。”他说。
我有些好奇:“你们经常来宜家。假使没谈拢,以后再在这里碰到,会尴尬吗?”
“碰到嘛也是朋友呀!”沈培民觉得这根本不成问题,“只不过不好进一步发展,有啥啦?阿拉这把年纪啥没经历过,皮都老厚的。”
对于沈培民想再找个老伴这件事,女儿抱持着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
“她也不表态,这就叫门槛精呀。”他开玩笑说,“讲反对,老爸肯定不开心。讲支持,到底找了什么样的人呢?”
除了有许多现实问题要考虑,还要谨防遇到骗子。
“在此地寻朋友眼睛要睁睁大。”沈培民说,“这里好多老头子被人家骗脱了。”
“啥屋里出事体了啰,生毛病了啰,骗十几万不稀奇的。钞票骗脱嘛人就不出现了,阿姨跟侬拜拜唻!骗子各种各样的,男的也有。”
尽管如此,几年来,他还是时常来宜家坐坐。“没办法,一个人比较孤独啰。孤独么出来跑跑,就这样。”
聊到这,他环顾了下四周:“侬看,此地老太基本都是结伴来的,老头子单枪匹马无所谓。”
“年龄嘛,老头子八九十岁也有的,老太七八十岁也有的。说明老年人生活太单调了,没地方跑,宜家也是做了件好事体。”
周二和周四之外,有时他去公园跑跑。“我礼拜六礼拜天到人民公园去。”他说。
“侬去过伐?那边一个是给子女相亲,另外也有一些老头子老太婆自己寻朋友。但是呢,成功率也是很低的。”
不过,他还是相信缘分的:“这个事体不好急,有缘分推不掉,没缘分也拉不到一道。”
接近傍晚,沈培民也准备走了。他在一楼买了两支冰淇淋蛋筒,递给我一支。
我们吃着蛋筒走出宜家,他指指漕溪路轻轨站方向告诉我,在宜家相互有眼缘的阿姨爷叔,会去这附近的餐馆一起吃顿饭,加深了解。
假使要腔调更浓些,淮海路光明邨也是他们所垂青的饭店。
二
11年前,第一批来宜家餐厅交友的阿姨爷叔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个自发的相亲角竟然延续到现在。
那是2007年,宜家家居宣布了一项营销策略:周一至周五,凭会员卡可免费换取咖啡。
一些阿姨爷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条信息,接踵而至。
很快,一个以相亲交友为目的的群体在宜家餐厅自然生长起来。每周二和周四,成了他们固定的聚会时间。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承欢在宜家餐厅对阿姨爷叔们进行了一系列访谈。
他把访谈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写进了毕业论文《弱关系网络下中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关于万达广场舞和宜家聚会的实地研究》。
阿姨爷叔们为什么爱去宜家“寻朋友”?在刘承欢看来,这是因为“我们上海这个城市经济比较好,中老年人喜欢有些腔调的东西。”
“宜家有宽敞、明亮、舒适且功能丰富的休闲环境,满足了上海这群中老年人对腔调的追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这实际上提醒了我们,上海作为一座超一流的城市,有关方面需要关注到中老年人一些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和阿姨爷叔聊天的过程当中,他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我跟他们聊下来,感觉到双方的诉求明显不在一个层面上,供需完全失衡。”他说。
“比如,七八十岁的老爷叔要找六十岁以下的阿姨,又有很强的大男子主义,要找到的人靠谱、愿意做家务,还附带了一些住房条件。”
“从阿姨的角度来讲,如果她们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对男方的要求也比较高,怎么会来找你呢?”
一位老爷叔用一句话总结了宜家中老年人的相亲观:“许多人只想获得,不想付出。”
刘承欢发现,阿姨爷叔的恋爱,实际上是围绕房产和钱展开的博弈,最终没有几个赢家。
比如,假如从女方看待男方的角度切入,首先,如果男方没有自住房,那么女方基本不会考虑。因为双方拿的退休金一般都不高,如果租房的话,再婚后会影响生活质量。
其次,如果男方有自住房,那么围绕男方子女婚嫁、居住状况又要考虑三种情形。
其一,男方有儿子未婚,女方一般担心再婚后要承担一些经济费用,基本也不会继续交往下去;
其二,男方子女已婚,但与自己住在一起,女方也基本不谈;
其三,男方与子女分居,那么女方才可能有兴趣继续交往下去。
再次,在男方有自住房且与子女分居的条件下,女方会继续了解男方的退休工资数额,是否足以满足两人日后的生活开支。
最后,假如上述一切均为有利条件,男女双方会在进一步交往中,就生活费用的支出方式进行沟通或者暗中观察。
如果男方发现在与女方刚开始交往时,自己就需要承担吃饭、休闲或者旅游等所有费用,那么男方会担心日后所有开销要由自己埋单,不太可能跟对方继续交往下去。
唯一理想的情形是,两人一起的生活费用,男方承担较多部分,女方承担较少部分。
经过这样重重考虑,一位阿姨自己也说,在这里成功配对的概率是“千分之一”。
然而即便如此,阿姨爷叔“依然不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过来聚会”。
究其原因,刘承欢认为,这些中老年人实际上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认识但不深交的弱关系网络。
“这种关系非常弱,但你又不能把它忽视掉。”他说。
“这个网络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为这些单身的中老年人提供排遣寂寞空虚、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潜功能。”
“对他们来说,相亲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刘承欢说,“重要的是,在那个年龄段,在人生比较孤独的时候,你走出来了,接触了一个比较大的群体。”
“事实上在这个群体里,即使不做任何事,都可以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上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