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发布了
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绩效考核结果的通报,
长宁区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
优秀地区。
根据《民政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绩效考核的通知》(民办函〔2018〕124号)和《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民发〔2017〕55号)的有关规定,民政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了第二批试点地区自我考评、实地考核和复评审定相结合的绩效考核。 考核结果为优秀的试点地区8个,分别为:上海市长宁区、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合肥市、浙江省绍兴市、安徽省安庆市、青海省西宁市、山东省济宁市;其余 20 个地区考核结果为合格。
自从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长宁区举全区之力予以推进,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融合式发展、提供高品质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和开展实践创新等方式,积极探索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为大城养老提供有益的长宁样本。长宁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到底是怎么做的?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快来一起看看吧!
2017年底,长宁区入选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长顾洪辉任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养老及卫生的两位副区长任副组长,17个部、委办局和所有街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长宁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及6个工作小组,各街镇也相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整体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加大资金投入
科学安排试点资金,将2997万试点资金分解到93个具体项目,分配至各街镇或区民政局,重点安排服务提升项目,用于软件提升的资金占80%。2018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支持长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市、区财政配套资金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997万元)的13.3倍,试点资金的杠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长宁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强绩效跟踪和评估,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发布“幸福养老”指标体系
在全国率先发布“幸福养老”指标体系,涵盖6大指标体系,细化到14个指标项和60个目标值,引领长宁养老快速持续发展。在 全国率先出台《长宁区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通过10大举措,推动区域养老事业实现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创新制定出台了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鼓励养老机构开展社区延伸服务、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等13个区级政策,编制养老政策汇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群众知晓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服务保障优化资源配置
编制《长宁区幸福养老地图》,发布《长宁区幸福养老便民手册》,推出养老服务包,开展养老顾问试点,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全方位掌握区域养老资源,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长宁结合大调研工作,对全区特殊和困难老年人进行全面筛查排摸,完成了全区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调研,养老设施风险评估调研等多个课题,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居住、经济状况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和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潜在风险,使区域“养老账本”一目了然。《城市养老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华一居委会为例》课题论文荣获2018年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
户籍老人床位拥有率位列中心城区首位
长宁寸土寸金,但努力建设养老床位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目前,全区共有养老床位6234张,户籍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3%,位列 中心城区首位。
长宁还注重机构、社区养老融合发展,将机构资源向社区延伸,全区所有公办养老机构和60%的民办养老机构均开展了 日托、助餐、助浴、助医等延伸服务,同时,协调区内国企盘活30处闲置资源用于建设各类养老设施,有效增加养老设施供给。
15分钟为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近年来,长宁区按照40平方/千人和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圈为要求,每个街镇建设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至少1家长者照护之家,每4-5个居委会建设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建设1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 五圈合一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
出台《长宁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年度安排专项资金330多万元,对培训机构、优秀专技人员、护理人员给予支持,完善教育体系,与各类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开班养老护理大专班1个,中专班2个,并给予全额学费补贴;扶持建立实训基地1家,培训机构4家,加大各类培训力度,年均培训养老从业人员近千人次;设立养老领军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强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改革试点以来, 社区居家护理人员增加了52%,一支规模适度、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尊老敬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正逐步形成。
重视非正式照料体系建设,完善特殊、困难老人群体的社会支持体系,织牢“1 6”特殊困难保障网。“1”是提供一份综合健康档案,“6”是系列居家服务:
一是为300户困难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居家宝”康复辅具套餐;二是为500户经济困难老人提供“康养宝” 慢病管理健康大礼包;三是为5000户高领独居老人提供“安康宝”智能安居三件套;四是为全区2055户纯老、独居高龄老人家庭提供 社区关爱服务电话;五是在全国率先推出困难群体全覆盖的“四医联动”医疗救助机制,解决了老年人因病致贫问题;六是制定《关于长宁区高龄困难老人居家护理项目的实施意见》,开展“高龄困难老人居家护理”服务项目,与此同时,开展“老伙伴”计划,2000名低龄老人结对关爱10000名高龄老人,“老吾老”计划实现街镇全覆盖,有效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照料压力,开展睦邻互助计划,打造睦邻点323家,重视志愿服务,组建心理健康、应急关爱、临终关爱、健康促进、光明行动等多支专业为老志愿服务队伍。
实现社区“医、养、康、护”融合发展
长宁区打破部门壁垒,在全国率先建立并推广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三站一体”的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并实现医保联网结算, 一站式满足了老年人医康养护需求。仅今年上半年,江苏街道颐家“三站合一”医养结合体就累计为6800人次老人提供多元康护服务,老年人服务满意度达到98%。
在5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创新设立“康养驿站”,配置健康监测与康复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服务,依托区内13家医疗结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医生多点执业模式,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养生知识宣讲及惠民服务,年均服务6000余人次,实现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全覆盖。
构建立体适老化改造体系
探索从居家到小区到街区全覆盖的适老化改造体系,2012年以来,由政府出资,累计为1258户低保、低收入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室适老性或无障碍改造,今年选择7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小区,因地制宜进行包括 增设休闲空间、无障碍通道、加装电梯等改造,在北新泾、新泾镇等2个街镇试点开展适老性街区改造。探索引进市场机制,为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改造服务,并编制社会组织参与居室适老化改造标准化手册。
打造分层分级的认知症照护体系
率先开展国内规模最大的认知症筛查,2.4万名户籍老人接受筛查,得出科学的认知症发病率数据,搭建起认知症领域医养融合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打造“前期宣导—早起筛查—社区预防—医院诊断—家庭支持—专业干预—入住照护机构”的工作闭环。
“老去”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避免的归途,到2020年,长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预计将达40%,“幸福养老”任重道远,相信在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幸福养老”将会不断迈上新台阶,居住在长宁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