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分类信息网
免费发信息
上海分类信息网 > 上海新闻网

包起帆:“荣誉属于千千万万个上海职工” 不属于我个人

2018-12-21 4:14:04发布57次查看
  据《劳动报》报道,舱门缓缓打开,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返回的包起帆健步走下飞机,面对前来接机的领导和同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是非常普通的一名上海职工,这个荣誉非常崇高,它不属于我个人,属于上海千千万万在一线工作的职工!”
  包起帆在机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就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包起帆的职业生涯,恰好与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互相交织,他和数以万计的港口人一道,在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不断收获新知识新技术,始终立足岗位发明创新,“我们个人的能力实际上非常有限,而改革开放的阳光使每个职工显示出自己的光亮来。”最终实现由追赶到领跑,树立起中国标准和中国样板。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接过象征荣誉的奖牌和证书,包起帆坦言心里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创新,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带动职工搞好创新,为国家、为上海做出新的贡献。”
  创新突破,改写行业落后面貌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意味着什么?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已经做了数年码头装卸工和机修车间修理工的包起帆,对于创新的迫切需求有着切身的体会。彼时,木材装卸全靠工人下舱进行人力捆扎,风险极高,不时有职工因此身亡,轻伤重伤也是司空见惯,木材装卸因此被工人们称为“木老虎”。
  “不怕虎”的包起帆咬定这个难题一钻就是3年,忙起来几天几夜不回家,不仅发明了木材抓斗,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工人们不必再用人力捆扎木材,上海港此后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效率也大幅提高。包起帆的创新才能由此初露头角。
  改革开放让他的创新有了用武之地,包起帆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在他眼里创新从来不是科研院所,高知人才的特权,木材抓斗之后,他又攻克了“铁老虎”,开发出一系列安全高效的装卸工具,港口装卸迈向了机械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由小改小革出发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这些成果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研制抓斗力求革新,经营企业同样不走寻常路。上世纪90年代,在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的包起帆首倡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在交通部和港航单位支持下,于1996年12月15日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自此开辟了内贸水运的崭新天地。经过6年的持续创新,龙吴公司年吞吐量猛增十倍,职工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截至2017年,我国内贸标准集装箱港口年吞吐量已突破9218万标箱。
  此次北京归来后谈及创新,包起帆有着更深的理解。“4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历程。”包起帆如是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开放让国企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自主创新则为企业增添了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求变求进,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
  进入新世纪,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工人代表,包起帆的职业轨迹又有了新变化。他被调任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担任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的副总裁。舞台更大了,他创新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巧思,更在于能够带领和帮助更多的产业工人成长成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习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让包起帆不禁回想起了筚路蓝缕奋斗历程。那时恰逢中国港口由机械化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向国际一流水平冲击的关键阶段。他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职工加入到创新团队中来,加速上海港依靠创新迈向世界第一大港的征程。
  我国是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一大国,集装箱制造量居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但曾经这一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却鲜有中国的声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发明进入国际标准更是闻所未闻。包起帆的心思全都拴在了改革创新上,他给儿子寄盒月饼,正因不知月饼的物流信息而若有所思,电光火石之间,一个全新的想法在他脑海里迸发,如果给集装箱装上一个跟踪器,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于是他引入了刚刚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的rfid电子标签技术,和团队研究成功了“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
  创新之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集装箱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首轮新项目提案投票即遭到失败,发达国家几乎都投了反对票。包起帆既是团队里的主心骨,也是加油鼓劲的老大哥,再次精心准备后,他把各国专家请到了上海港,在码头耐心介绍、现场演示。这次,“懂经”的外国专家明白了项目的意义,第二轮项目提案投票他成功了———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文,任命包起帆负责领导该标准制定。这也成为我国自1978年开始参与iso活动以来,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包起帆动情地说:“现在已有包括英法在内的7个国家把我们做的国际标准变为他们的国家标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怎么有可能想象,到国际上去做国际标准啊!”
  这其实只是创业路上的一朵浪花,那段大踏步追赶国际先进的奋斗岁月,包起帆如今依旧历历在目。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外高桥码头建设集成创新技术、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集装箱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现代港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现代散货自动化装备集成技术研制与示范……一系列放眼国际的课题项目研究成功,包起帆带领团队先后获得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次获得日内瓦、巴黎、匹兹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逐梦不懈,抓斗大王仍有“创新人才梦”
  2011年初,包起帆从上海港务集团副总裁职位上卸任,闲不住的他“退而不休”,反倒是比以前更忙碌了———他不仅从办公室走到了大学讲台前,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还受聘成为市政府参事,致力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最迫切的课题研究,培养关键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探索产学研联合发展新路。
  包起帆说,是党和国家培养了他,让他从一名工人成长为发明家、全国劳动模范。他拿什么回报祖国和人民?那就是尽最大力量,把自己开展创新的方法、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参与创新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于是2017年,他把四十多年来获得的所有金牌、奖状、奖杯、证书,以及创新的所有原始资料全部奉献给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建立“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智慧为主题的展示馆,参观者络绎不绝。“这些东西只有放在纪念馆,让参观的人从我的创新之路得到启迪,这些金牌才能真正发光,才有价值!”他这样说道。
  在市政府参事的决策咨询岗位上包起帆同样继续创新,他组织国内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口疏浚土综合利用、横沙生态陆域形成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率先提出“新横沙”概念,引起领导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认可,目前投资100多亿的横沙七、八期工程已经开工,到2020年,56平方公里的生态陆域将为上海未来发展扩展新空间。
  不待扬鞭自奋蹄,刚走下飞机的包起帆对未来的工作重心,已经有了更明确的规划。近年来,他竭力做好职工创新的领路人,为职工做好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工作提供手把手的帮助,仅2014-2018年这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工人农民组)全国共授奖12项,经他辅导获奖的就有8项。今后,他还将继续加大对创新经验、教训的传授,培养出更多航运中心建设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我希望自己的创新之路可以成为大家仿效的样板,特别是年轻的同志可以从我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些启示,用创造性劳动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上海新闻

VIP推荐

上海分类信息网-上海免费发布信息-上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