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陀区中心医院举行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中国心衰中心挂牌仪式,区中心医院也成为了上海首批成立这三个国家级中心的医院之一。与此同时,区西部医联体心血管专科联盟成立,立足三大中心,由区中心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统筹各方资源,助力构建心血管疾病的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大中心“各司其职”,把握救治“黄金时间”
慢病防治工作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工作,而慢病中以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危害最大。胸痛相关疾病、房颤、心衰是目前心血管疾病中危害较大的疾病,自2016年以来,区中心医院积极推进三大中心建设,依托心血管内科的专科团队,联合120急救中心以及医联体内10家医院,进一步优化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流程。
“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抢救时间很关键,”据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三大中心医疗主任刘宗军介绍,“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来势凶险,如果错过120分钟的黄金时间,救治效果就会大大折扣,胸痛中心的成立,缩短了患者在前期诊断过程中因转诊不便等延误的时间,提升了救治效果。”
上周某天凌晨4点,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的微信工作群内收到了一则信息,区利群医院收治了一名患者,其心电图显示有心梗的表现,中心医院专家确认这种情况紧急需要及时救治,并为患者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凌晨6点,患者已经被转诊到中心医院完成急诊冠脉造影诊断,并进行后续治疗。胸痛中心的有序流程为患者争取到了救治的“黄金时间”,而这只是区中心医院抢救急性患者的一个缩影。
自从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以后,共接诊2040例胸痛患者,其中心肌梗死患者298例,肺栓塞8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救治时间(d-to-b)69.4分钟(标准要求90分钟),极大降低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房颤疾病常常会加重原有心脏病的发展,特别容易引发中风。”刘宗军告诉记者,“房颤患者如果及早进行抗凝治疗,中风几率会降低70%。”区中心医院房颤中心,开设房颤24小时绿色通道及房颤门诊,并开展长程房颤监控筛查诊断,为提高房颤患者的诊断率及抗凝达标率奠定了基础。
“心衰治疗更关乎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区中心医院心衰中心注重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开设心衰专病门诊,完善急诊治疗机制,开展多种心衰非药物治疗,其中心内科实施的肾动脉消融术在全国领先,有效改善了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近期,区中心医院又成为中国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主要为心血管患者的后续康复提供社区随访、心理疏导、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等专业指导,未来将纳入区西部医联体心血管专科联盟。
打通急重症绿色通道,转诊“零”时差
区中心医院中国胸痛中心于今年3月正式通过认证,各项救治指标位居400家国家胸痛中心前列,随着今年房颤、心衰中心的相继通过认证,三大中心建设成效初现,辐射普陀周边近100万人口。
三大中心建设的核心是在区域内建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良性机制,建立区域性协同救治网络体系,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共享机制,上下联动互补,提升基层治疗水平。
区西部医联体心血管专科联盟立足三大中心,在医联体内由区中心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医院、120等,形成了有序的合作平台。区中心医院与各医院建立胸痛、房颤、心衰微信群,开通心血管疾病急重症患者24小时绿色通道,力争做到转诊“零”时差。目前,由各医院转诊到区中心医院患者病例达550人。而经过治疗病情相对稳定、需要后期康复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还可回到社区继续康复治疗,真正实现了双向转诊。
为了助力对房颤患者的早期识别,区中心医院还依托区西部医联体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对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及转诊会诊,近三年累计完成区域内远程心电诊断60000余例,通过医联体心电网络完成房颤房扑诊断及会诊转诊1000余例。
在推进三大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区中心医院将专业团队力量下沉,心内科专家分为6个小组,对接6个居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专科门诊,转诊对接等工作。
此外,三大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联合门诊、大型义诊等工作,3年内,共计开展专科学术活动30次,开展大型义诊咨询20余次,在长风、桃浦、真如、长征、白玉5家社区医院开设了心血管疾病联合专科门诊。同时,持续开展社区全科医生的培训,推进相关课题研究,定期通过医联体会议完善三大中心运营流程,建立心血管疾病和慢病综合防治的体系,实现心血管疾病的资源共享,分级诊疗。